
憐憫恻隱。 南朝 梁 任昉 《奏彈曹景宗》:“早朝永歎,載懷矜惻。”
“矜恻”是一個漢語詞語,讀作jīn cè,主要表示對他人不幸遭遇的憐憫與同情,具體解析如下:
“矜恻”由“矜”和“恻”兩字組成,整體意為對他人遭遇的深切同情與憂傷。常見解釋為“憐憫恻隱”,強調對他人痛苦的感同身受。
“矜恻”融合了同情與悲傷的雙重情感,常用于描述因他人不幸而産生的内心觸動。例如南朝梁代任昉在《奏彈曹景宗》中寫道:“早朝永歎,載懷矜恻”,即通過此詞表達對百姓疾苦的憂思。
多用于文言或書面語境,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可借以表達深切的共情,如:“聽聞災民遭遇,不禁心生矜恻。”
矜恻是一個古老的漢字詞語,形容憐憫或同情他人的心情,感到别人的悲傷或不幸而産生傷感和難過的情緒。
矜字由石部和玄部組成,石部代表了石頭,玄部代表了黑暗,表明内心的悲痛。矜字的筆畫數為10畫,恻字由心部和惡部組成,心部代表了心靈,惡部表示難過和悲痛的心情。恻字的筆畫數為10畫。
矜恻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詩經》的《邶風·石鼓》中。在古代使用的繁體字中,矜字和恻字變形較多。
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曆了演變,現代漢字與古代漢字有一些細微的差别。古代的矜字和恻字形狀稍有不同,但基本意義保持一緻。
他痛苦地矜恻于失去親人的痛苦。
當聽到那個可憐孩子的故事時,她心中湧起一股矜恻之情。
矜憐、恻隱、冤矜、矜貧、矜持、矜誇
憐憫、同情、憂傷、傷心、哀憐
冷漠、無情、無動于衷、幸災樂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