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舊指在官府當差的人耽誤了點卯。 清 黃六鴻 《福惠全書·刑名·土番點卯》:“朔望揑病違卯者,立拿重究。”
“違卯”是一個漢語詞語,拼音為wéi mǎo,其含義和背景如下:
違卯指舊時在官府當差的人因故耽誤了“點卯”這一考勤制度。所謂“點卯”,即古代官署要求官吏或差役在卯時(早晨5點至7點)到崗報到并接受核查,未按時報到或虛報情況的行為即稱為“違卯”。
制度來源
古代官府通過“點卯”管理考勤,未按時到崗或謊稱生病缺席者(如“朔望揑病違卯者”)會被嚴厲追究責任。例如,清代黃六鴻在《福惠全書·刑名·土番點卯》中記載:“朔望揑病違卯者,立拿重究。”。
字義拆解
該詞主要用于描述古代官府考勤制度下的失職行為,現代已不常用,但在研究曆史或文學作品時可能涉及相關表達。
如需進一步了解,可參考《福惠全書》等古籍或權威詞典(如漢典)。
《違卯》是一個漢字詞組,其意思是違背、違反農曆卯時。農曆以月亮的變化為基礎,将一個太陽年分為十二個月,每個月又分為十二個時辰,其中卯時指的是兔年的五點到七點的時間段。《違卯》表示違背了這個時間段。
《違卯》的拆分部首為辶(走)和卯(兔),辶為部首,并且它的拼音為"chuo";卯為主體,它的拼音為"mao"。如此拆分後,《違卯》的總筆畫數為九畫。
《違卯》一詞在古代文獻中較少出現,其來源可能就是源于追溯農曆卯時的傳統,并用以表達違背了這個時間段的意思。在繁體中,對應的字形為《違卯》。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違卯》的古時候寫法可能是以更加簡潔的形式出現,但具體的寫法沒有找到相關資料進行确切的說明。
1. 他的行為完全《違卯》,不符合規定的時間限制。
2. 每天早上五點到七點是《違卯》的時間段,最好不要出門。
1. 違規違卯(違背規定和時間段)
2. 違紀違卯(違反紀律和時間段)
3. 違法違卯(違反法律和時間段)
1. 頂撞:與《違卯》有相似的意思,指違反、違抗。
2. 違背:也表示違反、違抗,與《違卯》用法相近。
1. 遵守:與《違卯》恰好相反,表示遵循、遵守。
2. 遵循:也表示遵守、遵循,與《違卯》意思相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