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摩尼寶珠。梵語意為寶珠,故稱寶珠為“尼珠”。 明 汪廷讷 《獅吼記·攝對》:“地府冥冥無日月,尼珠何幸照迷途。” 清 周亮工 《海上晝夢亡姬成詩》之七:“釧上尼珠閒月指,機中綵線認風旛。”
“尼珠”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與佛教文化密切相關。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詞源與基本釋義
“尼珠”源自梵語,原指“摩尼寶珠”(佛教中的珍寶),後引申為一切珍貴寶珠的統稱。拼音為ní zhū,其中“尼”與梵語“摩尼”(意為寶珠)相關,“珠”即珍珠或珍寶。
象征意義
在佛教經典(如《法華經》)中,尼珠象征光明、智慧與解脫,常被比喻為佛法或修行者追求的珍貴境界。它也被用來比喻珍貴的人或事物,例如友誼、時間等。
使用場景
其他解釋
部分文獻中,“尼”可能與“比丘尼”(佛教女性修行者)相關,但此說法權威性較低,需謹慎參考。
如需更全面的文獻引用或曆史背景,可查閱《法華經》或佛教辭典類資料。
《尼珠》是藏文中的一個詞語,它表示“念珠”的意思。在藏傳佛教中,念珠是修行者用來計數念誦佛號的工具。念珠通常由數串珠子組成,每串珠子一般包含108顆小珠,故也稱為“108珠”。念珠的原意是幫助修行者集中思維,并與佛教中的佛陀或菩薩建立心靈上的聯繫。
《尼珠》由“屍”和“玉”兩個部首組成。其中,“屍”是人的意思,代表“人”的形狀;而“玉”則表示珠寶。根據《康熙字典》記載,“尼珠”的總筆畫數是8畫。
《尼珠》這個詞語是漢語中對藏文“ནོར་བུ།”(譯為:Norbu)的音譯。在藏文中,“ནོར་”(Nor)代表“珠子”,“བུ་”(Bu)表示“多個”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念珠常常使用的是“泥珠”的寫法,即“尼珠”的進一步演變。
在古代的漢字寫法中,“尼珠”的寫法并不統一。常見的寫法有“尼彘”、“尼絛”等,這些寫法在現代已較少使用。
1. *********手持尼珠,虔誠地念誦佛號。
2. 這串尼珠是我從一位喇嘛那裡買來的,非常珍貴。
組詞:念珠、佛珠、佛悲念珠、菩提珠
近義詞:念項、神珠
反義詞:世俗心、妄念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