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學習省察。語本《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 朱熹 集注:“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言方行之而不能明其所當然;既習矣,而猶不識其所以然,所以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多也。” 明 王守仁 《傳習錄》卷中:“講之以身心,行著習察,實有諸己者也。”
“習察”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及背景可綜合以下要點解釋:
“習察”由“習”與“察”組合而成:
該詞源自《孟子·盡心上》:“行之而不著焉,習矣而不察焉,終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衆也。”朱熹注解稱:“著者,知之明;察者,識之精。”強調僅機械實踐(習)而不深入省察(察),則難以真正明理。
“習察”不僅強調重複練習,更注重在過程中反思、追問“所以然”,屬于更高層次的認知活動。
如需進一步了解古籍原文或具體用例,可參考《孟子》相關篇章及朱熹《四書章句集注》。
習察是一個漢字詞語,通常用來形容人們對事物進行深入觀察、研究并得出結論的能力和行為。它包含了對某一對象進行全面思考、綜合分析的意思。
習字由“丿+木+八”組成,總共4畫,它的部首是木,表示與“木材”,“森林”等有關;察字由“宀+目+寸+寸”組成,總共6畫,它的部首是宀,表示與住房、居住有關。
習察最早出現在《尚書·伊訓》中句子“不習察而寐,無以發于丘岡陵。”,意思是人們如果沒有進行深入觀察研究,就無法在丘岡陵中發現寶貴的東西。
習察的繁體字為「習察」。
古時候,習察的寫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基本結構和意思并未改變。
1. 通過對市場的習察,他成功預測了股市的走勢。
2. 這位科學家通過對植物的習察,發現了一種新的藥用植物。
習察可以與其他詞語組合成新的詞語,如:習察力(觀察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細心習察(仔細觀察)、習察深入(對某一事物進行深入研究)。
習察的近義詞包括觀察、研究、調查、考察等。
習察的反義詞可以是漫不經心、粗心大意等,表示對事物缺乏觀察和細緻分析的态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