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疾病。《北史·藝術傳下·姚僧垣》:“嘗嬰疾疹歷年,乃留心醫藥。” 唐 韓愈 《祭鄭夫人文》:“疾疹水火,無災及身。” 宋 司馬光 《辭左仆射第一劄子》:“加以近嬰疾疹,久不朝參。”
(2).引申為困苦。 明 唐順之 《建陳渡石橋記》:“如此,則彼長民者,固衆之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飽祿以嬉,其於人之疾疹阽苦,則瞀瞀而莫知。”
(3).患病。 唐 元結 《為呂荊南謝病表》:“臣自去秋疾疹,以至今日,轉加羸弱,庶事不理。”
“疾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泛指疾病
指身體或精神上的病痛,如《北史·藝術傳下·姚僧垣》記載“嘗嬰疾疹曆年”,韓愈《祭鄭夫人文》也提到“疾疹水火,無災及身”。
引申為困苦
明代唐順之在《建陳渡石橋記》中将其擴展為生活困苦,描述官員對百姓疾疹的漠視:“其於人之疾疹阽苦,則瞀瞀而莫知”。
患病(動詞用法)
唐代元結《為呂荊南謝病表》中“臣自去秋疾疹”即指患病狀态。
二、語境與用例
三、讀音與結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及詩詞集。
詞義:疾疹是一個中文詞彙,指的是皮膚上突然出現的或廣泛分布的皮膚病變。
拆分部首和筆畫:疾(疒部,6畫)、疹(疒部,5畫)。
來源:疾疹是由兩個中文漢字組成的詞語,疾病的疾和發疹的疹合并形成。疾指疾病,疹指皮膚病變。
繁體:疾疹(繁體字:疾疹)。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文獻中,疾疹被寫作“疾貞”或“疾貞”,由于語言的演變和規範化,現代漢字寫法已經統一為疾疹。
例句:
1. 最近天氣變化大,我起了一身的疾疹。
2. 火山爆發導緻周圍居民出現了大面積的疾疹。
3. 中醫認為疾疹是體内濕邪外洩的表現。
組詞:疹疳、疹痢、疹丘疹、母兒疳疹、病疹、小兒疹、風疹等。
近義詞:麻疹、皮疹、疹子。
反義詞:健康、無破損。反義詞在這裡是為了對比,疾疹本身沒有一個明确的反義詞。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