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泛指疾病。《北史·藝術傳下·姚僧垣》:“嘗嬰疾疹歷年,乃留心醫藥。” 唐 韓愈 《祭鄭夫人文》:“疾疹水火,無災及身。” 宋 司馬光 《辭左仆射第一劄子》:“加以近嬰疾疹,久不朝參。”
(2).引申為困苦。 明 唐順之 《建陳渡石橋記》:“如此,則彼長民者,固衆之所跂而望以庇焉者,耽耽而居,飽祿以嬉,其於人之疾疹阽苦,則瞀瞀而莫知。”
(3).患病。 唐 元結 《為呂荊南謝病表》:“臣自去秋疾疹,以至今日,轉加羸弱,庶事不理。”
"疾疹"是古漢語中表示疾病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字形和文獻用例兩方面解析:
一、詞義構成 "疾"在《漢語大詞典》中指代快速、猛烈發作的病症,《說文解字》釋為"病也";"疹"原指皮膚表面的紅點狀病變,《玉篇》解釋為"皮外小起"。二字組合後詞義擴展為泛指各類突發的急症或皮膚病症。
二、文獻例證
三、醫學演變 宋代官修醫書《太平聖惠方》第45卷詳述疾疹診療方案,顯示該詞在中醫體系中特指具有發熱特征的急性外感病。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将"疹"單列為獨立病種,标志詞義開始分化
四、現代使用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标注該詞為"古代書面語",現代醫學語境中多采用"急性皮疹""突發性疫病"等具體表述。但在曆史文獻研究、中醫典籍校注領域仍保持術語價值
“疾疹”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基本釋義
泛指疾病
指身體或精神上的病痛,如《北史·藝術傳下·姚僧垣》記載“嘗嬰疾疹曆年”,韓愈《祭鄭夫人文》也提到“疾疹水火,無災及身”。
引申為困苦
明代唐順之在《建陳渡石橋記》中将其擴展為生活困苦,描述官員對百姓疾疹的漠視:“其於人之疾疹阽苦,則瞀瞀而莫知”。
患病(動詞用法)
唐代元結《為呂荊南謝病表》中“臣自去秋疾疹”即指患病狀态。
二、語境與用例
三、讀音與結構
如需更多例句或曆史文獻出處,可參考漢典及詩詞集。
龅齒抱饑渴便裝必諾比詳伯英才勇裁雲剪水參觀團娼妓大邊大相國寺電磁振蕩地寒頂托頓迹扼腕興嗟訪采繁囿癈疾俘獲感世稿幹挂冠而去顧靳骅駬檢譜角觝介詞汲古閣本錦被堆金桂景夕棘下生魁纍蠟檄樂颠颠亮通通禮待流遠摹拟磨止旗扁銀兩齊娥青春慶谒取水上不着天,下不着地山木自寇十二因緣事宦失火首尾相連束句騰趨頭門頽替猥弱相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