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訴說困厄、貧窮。《晉書·劉毅傳》:“弘道為國者,理盡於仁孝。訴窮歸天者,莫甚於喪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第八八回:“聽他説頭一段自己丈夫病死的話,不覺撲簌簌的淚落不止;聽他説到訴窮一段,覺得莫名其妙,自己一家人,何以忽然訴起窮來。”
“訴窮”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sù qióng,其基本含義是“向人訴說自己的貧窮或困厄,以尋求幫助或同情”。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義解析
曆史與文學出處
使用場景
相關詞彙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用法或例句,可參考古籍《晉書》或近代小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
《訴窮》是指通過各種方式,以聲淚俱下的表演來表達自身貧困的狀況,希望引起他人的同情和幫助。
《訴窮》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詞旁辶和穴部,在《康熙字典》中拆分時,詞旁辶作為零聲旁,穴部作為互通旁。其中,詞旁辶的拼音為cōng,穴部的拼音為tú。總筆畫數為13。
《訴窮》這個詞最早見于《魏書·官氏志》:“告貧窮,謂之訴窮。”用來指人們為了引起他人的關注和幫助而表達自身貧困的情況。
《訴窮》的繁體寫法為「訴窮」。
在古代,漢字《訴窮》的寫法與現代基本相同。
1. 他總喜歡在朋友面前訴窮,希望能得到更多的資助。
2. 雖然生活艱難,但他從未訴窮,一直默默承受。
1. 訴苦:向他人傾訴自己的心事。
2. 訴說:通過言辭表達自己的意思。
1. 求助:尋求幫助和支持。
2. 傾訴:向他人述說心情和困難。
1. 現富:表達自己現在財富充裕的狀況。
2. 誇富:誇張地表達自己富有的情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