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龍筦 ”。1.筆管。 南朝 梁 庾肩吾 《書品論一》:“鷹爪舍(含)利,出彼兔毫。龍管潤霜,遊茲蠆尾。”
(2).笛的美稱。 唐 李白 《襄陽歌》:“車旁側挂一壺酒,鳳笙龍管行相催。” 唐 田娥 《攜手曲》:“鳳笙龍管白日陰,盈虧自感青天月。” 元 陸仁 《思昆侖歌》:“仙嬪左右如雲稠,鳳笙龍筦音婉柔。”
“龍管”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古代文獻和詩詞語境來理解,主要包含以下兩種解釋:
筆管的代稱
源自南朝梁代庾肩吾的書法論著《書品論一》,其中提到“龍管潤霜,遊茲虿尾”,此處“龍管”比喻書法所用筆管的精美,暗示書寫工具的高貴與藝術性。
笛的美稱
常見于唐代詩詞,例如:
部分現代詞典(如、3)提到“龍管”引申為“權力高位”的象征,但此解釋缺乏權威古典文獻支撐。可能是基于“龍”象征權威、“管”表示管理的字面組合,屬于現代語境下的延伸或誤讀,需謹慎使用。
在引用時建議優先采用古典義項,并注意結合詩詞語境。例如元代陸仁《思昆侖歌》中“鳳笙龍筦音婉柔”,進一步印證了“龍管”與音樂器具的關聯。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漢語大詞典》或《全唐詩》等典籍。
龍管是一個漢字詞語,它是由“龍”和“管”兩個字組成的。
按部首拆分,“龍”部是由“乙”部首組成的,而“管”部是由“竹”部首組成的。
按照筆畫拆分,“龍”字有五畫,“管”字有十一畫。
“龍管”一詞源自中國傳統文化與神話,代表着人們對于龍的崇拜和敬畏。在古代,龍是中國文化中的重要生物形象,被視為吉祥、權力和好運的象征。
在繁體字中,“龍”字的寫法為「龍」,而“管”字的寫法保持不變。
“龍”字在古代的字形寫法與現代稍有不同,手書或篆刻時常常将它寫成類似于“乚”字形,中間上面有兩個小豎線的樣子。
1. 他手中的權力就像一條無形的龍管般,牢牢地掌控着整個組織。
2. 龍管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符號,代表着龍的力量與威嚴。
1. 龍王:龍的君主,也指威力強大的人。
2. 龍女:龍的女兒,常出現在神話傳說中。
龍管的近義詞可以是“龍權”,表示龍的權力與統治。
龍管的反義詞可以是“凡管”,表示凡人所掌控的權力,相對于龍來說,沒有那麼威嚴和強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