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封還的意思、封還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封還的解釋

(1).緘封退還。多指封還诏敕。《漢書·王嘉傳》:“﹝ 哀帝 ﹞益封 董賢 二千戶…… 嘉 封還詔書,因奏封事。”

(2). 唐 以後為門下省給事中的主要職務之一。 宋 費衮 《梁谿漫志·學士不草诏》:“ 唐 制惟給事中得封駮,本朝 富鄭公 在西掖封還 遂國夫人 詞頭,自是舍人遂皆得封繳。” 清 顧炎武 《日知錄·封駁》:“ 唐 制,凡詔勅皆經門下省,事有不便,得以封還。”參見“ 封駮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封還,漢語詞彙中的曆史用語,其核心含義指“封存并退還”,多用于古代政治與文書處理場景。根據《漢語大詞典》與《古代漢語詞典》釋義,該詞包含以下兩層含義:

  1. 封存退還诏令

    指臣子将皇帝诏書原封退回,以示勸谏或拒絕執行。此用法多見于漢代至唐代的官僚制度中,例如《後漢書·郅恽傳》記載“(恽)封還诏書”,即臣子通過封還行為表達對君命的異議。唐代設“封駁”制度,門下省官員可封還皇帝失宜诏令,形成權力制衡機制。

  2. 拒絕接受文書

    廣義指将收到的文書、信函等未拆封直接退回。《資治通鑒·漢紀》注曰:“凡诏書有不便者,執封而還之”,強調其“不啟封而退還”的核心特征。明代《翰林記》中“封還内降”的記載,亦屬此類文書處理方式。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鮮少使用,主要作為曆史研究術語見于《中國曆史大辭典》《古代職官詞典》等專業辭書,反映古代行政體系的糾錯機制。

網絡擴展解釋

“封還”是古代行政制度中的術語,其含義和演變可歸納如下:

1. 基本定義 指緘封退還文書,尤其是針對皇帝诏書的駁回行為。該詞由“封”(密封)和“還”(退還)組合而成,體現對上級指令的審慎處理機制。

2. 曆史源流

3. 職能特點

4. 制度演變 唐代以前多為官員個人行為,唐以後成為固定官職(給事中)的核心職能,宋代進一步擴大至中書舍人等官員均可行使封駁權。

5. 現代關聯 該制度體現古代權力制衡思想,與當代立法審查、行政複核等機制存在曆史延續性關聯。

以上内容綜合了漢代至宋代的制度記載,如需查閱原始文獻案例,可參考《漢書》《梁溪漫志》等史籍。

别人正在浏覽...

柏車弊象不識時朝徹車脂恥格弛力導因疊蕩東南歐盾墨惇睦負號诟叱狗虱孤履危行鶴困雞群化功鐄鐄篲泛畫塗貨節減銀郊幹寄地糾繩繼志述事撈一把良裘煉金客龍輁碌亂鑼鍋貌恭命書鳥雀侬輩配極強有力佥套驅踧饒益桑榆年生養神完施加恃憑十三篇市偷水量私着桃棘蜓翼瘏悴吞沒枉誅誣告晤會夏海鄉陌賢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