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朦胧的意思、朦胧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朦胧的解釋

(1) [dim (hazy) moonlight]∶月光不明;看不清

朦胧的月色

(2) [dim;hazy;obscure]

(3) 看不分明;沒有鮮明輪廓或細節;勉強看得見

朦胧景色

(4) 在感情或直覺的意義上微微感覺到或覺察到

朦胧的意識

詳細解釋

(1).微明貌。 唐 徐昌圖 《臨江仙》詞:“今夜畫船何處,潮平 淮 月朦朧。” 宋 張先 《少年遊》詞:“碎霞浮動曉朦朧,春意與花濃。”《水浒傳》第四二回:“是夜月色朦朧,路不分明, 宋江 隻顧揀僻靜小路去處走。”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公孫五娘》:“既而生歸,則暮色朦朧,不甚可辨。” 巴金 《家》十五:“門檐下的燈籠依舊發出朦胧的紅光,在寒冷的空氣中抖着。”

(2).模糊不清貌。 唐 王昌齡 《西宮春怨》詩:“斜抱雲和深見月,朦朧樹色隱 昭陽 。” 宋 周密 《甘州·燈夕書寄二隱》詞:“敧枕聽新雨,往事朦朧。”《西遊記》第八回:“隻殺得:昏漠漠,星辰燦爛;霧騰騰,天地朦朧。” 清 唐孫華 《簾》詩:“未辨朦朧影,纔通笑語聲。” 陶斯亮 《一封終于發出的信》一:“許多朦胧的往事一下子湧到眼前。”

(3).神志迷糊貌。 唐 溫庭筠 《寒食前有懷》詩:“殘芳荏苒雙飛蝶,晚睡朦朧百囀鶯。”《京本通俗小說·錯斬崔甯》:“ 劉官人 酒量不濟,便覺有些朦朧起來。”《二刻拍案驚奇》卷十五:“﹝ 徽 商﹞一覺睡倒,直至天明,朦朧中見一個金甲神人,将瓜錘撲他腦蓋一下。” 清 李漁 《奈何天·軟诓》:“無心堕落姦人彀,醉朦朧,一番僝僽。” 楊沫 《青春之歌》第一部第五章:“她疲憊的朦胧的意識已經分辨不清,隻是下意識地從那個人的臂彎裡掙脫出來,無力地倒在沙灘上。”

(4).猶言糊塗。 元 關漢卿 《謝天香》第四折:“我待要題箇話頭,又不知他可也甚些機彀,倒不如隻做朦朧,為着東君,奉勸金甌。”《西遊記》第三回:“我 老孫 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已不伏他管轄,怎麼朦朧,又敢來勾我?”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雙缢廟》:“盈盈弱女,僭稱冠帶之雄;渺渺丈夫,反襲裙釵之飾,陰陽颠倒,堪嗟兩老之朦朧。”

(5).含糊。 元 無名氏 《鴛鴦被》楔子:“如今被 左司家 朦朧劾奏,官裡聽信讒言,差金牌校尉拿我赴京問罪。”《水浒傳》第八一回:“他折了許多軍馬,廢了朝廷許多錢糧,回到京師,必然推病不出,朦朧奏過天子,權将軍士歇息。”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朦胧漢語 快速查詢。

網絡擴展解釋

“朦胧”是一個漢語詞彙,讀音為méng lóng,具有多重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含義

  1. 視覺模糊
    指物體或景象因光線、霧氣等影響而模糊不清。例如“朦胧的月色”“暮色朦胧”。
    延伸至其他感官或抽象事物,如“朦胧的輪廓”“朦胧的意識”,表示隱約、不清晰的狀态。

  2. 思維或表達的含混
    可形容人的思緒、語言不夠明确,如“表達朦胧”“思維模糊”。


二、文學與美學意義

  1. 文學中的多層意境
    在文學創作中,“朦胧”常指詞語含有多層不确定的意義,或營造含蓄、耐人尋味的美學效果。例如古詩中“花滿地,月朦胧”通過模糊的意象引發聯想。

  2. 朦胧美
    表現為“似有若無”的審美體驗,如霧中看花、水中望月,強調含蓄和神秘感。


三、曆史與典故

該詞最早見于《史記·張良傳》,描述謀略的隱蔽性:“朦胧”指計劃不被察覺,後逐漸演化為形容模糊的狀态。古典文獻如徐昌圖《臨江仙》、蒲松齡《聊齋志異》等也多次使用該詞描繪場景。


四、近反義詞


五、例句

  1. 月光朦胧,遠處的山影若隱若現。
  2. 她的回答帶着朦胧的暗示,令人捉摸不透。
  3. 晨霧中,城市的輪廓顯得格外朦胧。

如需更全面的詩詞引用或文化背景,可參考來源網頁中的具體文獻。

網絡擴展解釋二

《朦胧》的意思

《朦胧》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形容事物模糊、不清晰,缺乏明确的輪廓或細節。

拆分部首和筆畫

《朦胧》的部首是月,共有11個筆畫。

來源

《朦胧》一詞最早出現在魏晉時期的文學作品中,意指混沌、模糊不清的狀态。後來在現代文學中常用來描述一種模糊、含糊不清的藝術表現形式。

繁體

《朦胧》在繁體字中的寫法為「朦瀧」。

古時候漢字寫法

據古籍記載,在古代寫字的時候,有時會将《朦胧》寫成「濛茏」。

例句

1. 她的記憶變得越來越朦胧,無法回憶起具體的事件。

2. 在迷霧中,我們隻能看到一片朦胧的景色。

3. 他的畫作運用朦胧的筆觸,給人以神秘的感覺。

組詞

朦胧夢境、朦胧不清、朦胧狀态、朦胧意識

近義詞

模糊、暧昧、含混

反義詞

清晰、明确、明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