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氣;焚香的煙氣。 後蜀 毛熙震 《浣溪沙》詞:“困迷無語思猶濃,小屏香靄碧山重。” 元 張翥 《小遊仙詞》之六:“五嶽真官立帳前,露蕪香靄落瓊筵。”《白雪遺音·馬頭調·宇宙無塵》:“夜深香靄,萬籟無聲。”
“香霭”是一個漢語詞彙,主要含義可從以下方面解析:
該詞常見于古典詩詞,兼具視覺與嗅覺意境。例如元代張翥的“露蕪香霭落瓊筵”,既表現宴會焚香的雅緻,又暗含草木芬芳的朦胧美感。
建議結合具體語境進一步理解其細膩差異,可通過《浣溪沙》《小遊仙詞》等原文感受用法。
香霭(xiāng ái)是一個中文詞語,指的是芬芳的氣息在空氣中彌漫的狀況。這種氣味常常是由花草、香料等釋放出的香氣形成的。
香霭的部首拆分是:香(xiāng)部和霭(āi)部。香部的拆分部首是:香(xiāng)部,讀音為xiāng,意思是芳香、香氣。霭部的拆分部首是:雨(yǔ)部,讀音為āi,意思是雲氣、雨氣。
香的筆畫是9畫,霭的筆畫是17畫。
“香霭”一詞起源于古代漢語,最早出現在詩歌和文學作品中。在繁體字中,香霭的寫法是“香霭”。
在古代,香霭的漢字寫法略有不同。香的古漢字寫法是“香”,形狀類似于一個圍繞的火焰和兩個指向上的手指。霭的古漢字寫法是“靉”,形狀類似于兩個疊加的雨字。隨着時間的推移,字形發生了改變。
1. 夜晚的花園中,香霭彌漫,令人陶醉。
2. 清晨的空氣中,香霭撲鼻,使人神清氣爽。
組詞:香味、香煙、霭霭薄霧
近義詞:芬芳、香氣、馨香
反義詞:臭味、腥臭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