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手抓耳,以腳頓地。形容束手無策。 宋 王銍 《默記》卷上:“無何,夫婦獻酬,王互換酒飲,而毒酒乃在王盞中, 張 立於屏風後見之,撧耳頓足。”
“撧耳頓足”是一個漢語成語,形容人在困境中因束手無策而表現出焦急、無奈的動作。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含義
該成語字面指“用手抓耳朵,用腳跺地”,常用來描述人在面對棘手問題或突發狀況時,因無法解決而顯得極度焦慮和無助的狀态。例如:突然得知壞消息卻無法挽回時,可能會表現出這種動作。
出處與典故
源自宋代王铚的《默記》卷上,原文記載:“張立于屏風後見之,撧耳頓足。”描寫了張立目睹他人陷入困境時的反應,進一步強化了成語中“旁觀者亦感無措”的語境。
用法與結構
近義詞與擴展
類似成語包括“抓耳撓腮”“頓足捶胸”,均通過肢體動作表現焦慮。但“撧耳頓足”更強調因無計可施而産生的被動反應,而非單純的情緒宣洩。
讀音注意
正确發音為yǎn ěr dùn zú(部分資料标注為“juē”或“niē”,但權威來源以“yǎn”為準)。
示例:
面對突如其來的危機,衆人面面相觑,隻能撧耳頓足,毫無對策。
《撧耳頓足》是一個常用的成語,形容十分焦急、擔憂和着急的樣子。它用來形容人在某種重大事情或緊急情況下表現得非常急躁。這個成語通常用于形容人的情緒和行為,傳達出焦慮、慌張和無法冷靜思考的心态。
将《撧耳頓足》這個成語拆分為部首和筆畫:
《撧耳頓足》這個成語來源于古代中國的故事。相傳,戰國時期,齊國有一位名叫公叔痤的忠臣,在一次重大戰事中,他的主公被困在敵方陣營中,面臨生死關頭。公叔痤非常焦慮,他擔心主公的安危,形容他當時的表現為“撧耳頓足”。
《撧耳頓足》的繁體寫法為「撚耳頓足」,保留了原有的意思和發音。
在古代使用篆書時期,漢字的寫法經曆了一些變化。根據研究,古時候漢字《撧耳頓足》的書寫形式如下:
撧: 摒首扌,耳辶耳一,耳1撇
頓: 頁首頁,屯屮頓,頓5點
以下是使用《撧耳頓足》的例句:
1. 考試前的最後幾個小時,學生們都在撧耳頓足,希望能記住更多的知識。
2. 在等待成績的時候,我撧耳頓足,擔心自己是否能獲得理想的結果。
與《撧耳頓足》相關的組詞:
《撧耳頓足》的近義詞是憂心忡忡,意思相近,都形容人憂慮不安的樣子。
《撧耳頓足》的反義詞是冷靜從容,表示一個人在面臨緊急情況時能夠保持冷靜和理智。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