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犯有過失。假,通“ 瑕 ”。《漢書·王莽傳上》:“ 霍光 即席常任之重,乘大勝之威,未嘗遭時不行,陷假離朝,朝之執事,亡非同類。” 王念孫 《讀書雜志·漢書十五》:“ 師古 訓假為升,則陷假二字,義不相屬,乃雲被陷害而去所升之位,其鑿也甚矣。餘謂假讀為‘瑕’,陷瑕離朝,謂陷於瑕,謫而去其位……瑕與假古字通。”
“陷假”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基本詞義
該詞指“犯有過失”,其中“假”為通假字,通“瑕”(xiá),表示缺點或過失。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及文獻來源中一緻出現,如漢典和《漢書》相關注釋。
通假字與詞源解析
文獻例證與學術讨論
學者王念孫在《讀書雜志·漢書十五》中批判了前人将“假”解釋為“升”的錯誤,明确指出此處應理解為“瑕”,并強調“陷假”指因過失(瑕)而獲罪,最終導緻離朝的結果。
綜合釋義
結合曆史用例,“陷假”多用于描述因疏忽或過錯導緻的負面後果,尤其在涉及官職、責任等語境中,強調過失與行為結果的關聯性。
總結來說,“陷假”是一個通過通假形成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為“因過失而陷入困境或錯誤”,常見于古代文獻對人物過失的評述。
“陷假”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形容陷入欺騙或虛假之中。
根據漢字拆解規則,可以将“陷”字拆分為部首“阝”和“肙”,共有10劃筆畫;“假”字拆分為“亻”和“叚”,共有9劃筆畫。
“陷假”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化領域,主要指人陷入虛假、欺騙的情境之中。在現代社會,這個詞也常用于形容人陷入虛假信息或騙局中無法自拔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陷”字保持不變,“假”字變為“價”。
古代漢字寫法較為繁複,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陷”字,古代寫法中部首“阝”像一個小房子,而“陷”字的下部則寫得更加曲折。對于“假”字,古代寫法中“亻”部類似現代寫法,而“假”字的下半部分則更加扁平。古時的字體變化較多,欲了解更多可參考古代字典或文獻資料。
1. 他深陷一場假離婚之中,無法擺脫這個虛假的情況。
2. 那則新聞報道中充滿了陷入假消息的風險。
陷害、陷入、陷阱、假扮、假裝、假發
蒙蔽、欺騙、虛假、詐騙、欺詐
真實、誠實、真相、真實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