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逃稅的意思、逃稅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逃稅的解釋

[dodge tax] 逃避稅收

詳細解釋

逃避納稅。《宋史·食貨志上一》:“民占荒逃田苦歸業者,責相保任,逃稅者保任為輸之。” 清 陸筠 《海角續編》:“如於小路規避,一遇巡查謂之逃稅,必行重罰。” 巴金 《關于<龍·虎·狗>》一:“為了逃稅,他賄賂了海關的 越南 官員。”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逃稅是指納稅人或扣繳義務人通過非法手段逃避納稅義務的行為,其核心特征為主觀故意性和手段違法性。以下是詳細解析:


一、定義與法律界定

  1. 基本定義
    逃稅又稱非法避稅,指采用僞造、隱瞞等欺騙性手段不繳或少繳稅款,主要涉及虛假納稅申報、隱匿收入、銷毀賬簿等行為(《刑法》第201條,征管法修訂草案第73條)。

  2. 法律分類

    • 狹義逃稅:僅指非法手段逃避納稅,如我國法律中的“偷稅”。
    • 廣義逃稅:包括故意違法和過失未履行納稅義務的行為。

二、典型手段與表現

  1. 非法操作財務資料
    包括僞造、變造賬簿,虛增成本費用,或擅自銷毀涉稅憑證。

  2. 隱瞞真實情況
    如隱匿收入、財産,虛假申報應稅項目數量或金額。

  3. 拒絕履行申報義務
    經稅務機關通知後仍不申報,或通過轉移財産阻礙稅款追繳。


三、法律後果

根據《刑法》和稅收征管法,逃稅行為将面臨以下責任:

  1. 行政責任

    • 追繳稅款及滞納金,并處少繳稅款50%-5倍罰款。
    • 首次違法且補繳稅款可免刑責(五年内未因逃稅受罰)。
  2. 刑事責任

    • 數額較大(占應納稅額10%以上):3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處罰金。
    • 數額巨大(占30%以上):3-7年有期徒刑,并處罰金。

四、與相關概念的區别

概念 性質 手段 法律評價
逃稅 故意違法 非法欺騙、隱瞞 行政處罰或刑事責任
避稅 合法但不合理 利用政策漏洞 不違法但可能被調整補稅
漏稅 無意識失誤 疏忽或計算錯誤 補繳稅款,一般不追究責任

五、社會影響與治理

逃稅破壞稅收公平,影響國家財政收入。我國通過完善征管法、加強稽查技術(如金稅系統)和信用懲戒機制進行綜合治理。

如需了解具體案例或法律程式,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征收管理法》及《刑法》相關條款。

網絡擴展解釋二

逃稅

逃稅是指企業或個人意圖規避法律規定的稅收義務,通過各種手段減少或避免繳納應交的稅款。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逃稅的拆字部首是辶(辵),筆畫數為9。

來源

逃稅一詞由“逃”和“稅”兩個漢字組成。逃義為逃避、躲避,稅義為國家收取財政所需的款項。

繁體

逃稅在繁體中為「逃稅」。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逃稅的漢字寫作「逃賒」。

例句

1. 他使用各種手段逃稅,最後被稅務部門查處。
2. 這家企業涉嫌大規模逃稅,正在接受調查和審查。

組詞

1. 逃避稅收
2. 逃避納稅
3. 逃稅行為
4. 逃稅罪

近義詞

1. 逃避稅務
2. 規避稅收
3. 避稅

反義詞

繳稅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