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量器名。《禮記·曲禮上》:“獻粟者執右契;獻米者操量鼓。” 孔穎達 疏:“量是知鬥斛之數,鼓是量器名也…… 東海 樂浪 人呼容十二斛者為鼓以量米,故雲量鼓。”
量鼓是古代中國用于稱量谷物、鹽等散裝物質的專用容器,兼具計量與儲存功能。其名稱由“量”(liáng,測量)與“鼓”(中空容器)組合而成,體現了“以容器為尺”的計量思想。以下是詳細釋義:
标準計量器具
量鼓是官方認證的容量單位标準器,常見于宋元時期。據《漢語大詞典》記載,其形制為鼓腹、窄口、平底,多以木質或金屬制成,用于市場交易中的谷物、鹽鐵等大宗商品計量。其容量因朝代和地域差異而變化,通常與“斛”“石”等單位挂鈎。
軍事與倉儲管理工具
在軍需後勤中,量鼓用于統一配發糧饷。明代《兵錄·器式》載:“營中置量鼓,每日核糧秣,以鼓為則”,強調其在軍隊物資管理中的标準化作用。
結構特征
量鼓形似戰鼓,兩側設提耳便于搬運,頂部有方口入料,底部常刻官方校驗銘文。參考《中國科學技術史·度量衡卷》(科學出版社),其設計注重防作弊,如内壁塗漆防潮、口沿加金屬箍防磨損。
容量演變
“鼓”字的計量内涵
“鼓”在古代除指樂器外,亦代指中空容器。《周禮·考工記》“陶人為甑,實二鬴”中“鬴”(同釜)即鼓形容器,印證“鼓”作為量器的曆史淵源。
成語遺存
“懸鼓待椎”比喻待用之物,側面反映量鼓在民間生活中的日常性(《通俗編·器用》)。
部分學者認為量鼓與“量斛”為同類器具(如丘光明《中國曆代度量衡考》),但據元代《熬波圖詠》插畫所示,量鼓專用于鹽場,而量斛多行于糧倉,功能存在細分差異。
參考來源
“量鼓”是古代的一種量器,主要用于稱量糧食,其具體含義和背景如下:
如需進一步了解相關度量單位或《禮記》中的禮制細節,可參考權威古籍注解或考古研究資料。
暗滴百衲衣并夾蔔者財谷長星硩采車從出口傷人打蓮花落當事當夕對空台發咒飛舉鳳蔔風庭赴火蹈刃幹酵母幹誤圪垯貴出賤收寒鵲紅淨後藏護軍營渾渾泡泡活火江客急不擇言唧啧略陣廉勝撩風令約林塢流劫緑乳眉嵴磨甎作鏡木壞山頹凝念配電青角起子忍恥三高沙雞生鹽誓诰庶職四門學松枝挂劍踏蹻踏猛子痰癖婉委小陣戲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