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宰殺和烹調。疈,屠宰牲畜。 清 和邦額 《夜譚隨錄·婁芳華》:“又有老婢,年約七旬,獨司庖疈。”
“庖疈”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拼音與注音
釋義
指宰殺和烹調牲畜。其中:
用例與文獻出處
該詞可見于清代和邦額《夜譚隨錄·婁芳華》中的例句:
“又有老婢,年約七旬,獨司庖疈。”
意為“有一位年邁的老婦,獨自負責宰殺和烹煮牲畜”。
(來源:、、)
語境與使用場景
多用于古代文獻或描述傳統勞作場景,現代漢語中已罕見使用。
《庖疈》(páo pīng)這個詞指的是烹調的工具,即豬猡的叉子。在古代,宰殺動物和切割肉食的工具被稱為庖疈。
《庖疈》的部首是“廣”和“疒”,其中“廣”是左邊的部分,表示廣場的意思;而“疒”則是右邊的部分,表示疾病的意思。《庖疈》一詞總共由14畫組成。
《庖疈》一詞的出處可以追溯到《說文解字》,是古代文字學家許慎所著。在繁體字中,《庖疈》的寫法為「庖」,與簡化字大緻相同。
在古代漢字的發展過程中,與現代不同的古漢字寫法比較常見。而《庖疈》這兩個字在古漢字中的寫法為「廒」和「癶」。這兩種古代寫法在現代已經不再使用了。
1. 他使用庖疈将豬肉剁成了薄片。
2. 在古代宮廷,庖疈是廚師們必備的工具。
庖丁、庖丁解牛(成語)、庖廚、庖羲、庖牲。
烹具、刀具、炊具。
器物、器械。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