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戟矟 ”。門戟和長矛。古代權貴家設在大門兩側的儀仗。 唐 韓愈 《奉和杜相公太清宮紀事陳情上李相公十六韻》:“衛門羅戟槊,圖壁雜龍蛇。” 唐 王建 《和胡将軍寓直》:“進狀直穿金戟槊,探更先傍玉鉤欄。”《宋史·輿服志二》:“ 太宗 淳化 二年,詔諸道州、府、軍、監奏乞鼓角戟矟。”
戟槊是中國古代的一種儀仗兵器組合,具體含義和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由“戟”和“槊”兩種兵器組成,分别指代門戟與長矛。戟是頂端帶分枝刃的兵器,兼具刺擊與勾割功能;槊即長矛,以刺擊為主。二者組合後,特指古代權貴府邸大門兩側陳列的儀仗器物,象征地位與威嚴。
用途與象征
作為儀仗器具,戟槊不用于實戰,而是彰顯身份等級的禮器。唐代《宋史·輿服志》記載,戟槊的陳列規格與數量依官職高低而定,如三品以上官員可設十二戟,形成森嚴的禮儀制度。
文學與曆史記載
形制演變
戟槊中的槊在宋代逐漸脫離實戰,成為純禮儀兵器,常與戟并列擺放。戟的形制也趨于裝飾化,如鎏金、雕花等工藝的運用,強化其象征功能。
戟槊是中國封建禮制下的特殊文化符號,通過兵器組合與陳列規制,直觀展現古代社會的等級秩序。其演變過程也映射了冷兵器從實用向禮儀化轉變的曆史軌迹。
戟槊(jǐ shuò)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長矛”的合稱。
戟的部首是戈(gē),總共有9畫;槊的部首是木(mù),總共有14畫。
戟槊作為兵器的名稱,最早見于《左傳·宣公十五年》:“壽曰:‘趙莊辠除其戟槊而卒。”據考證,戟是古代兵器之一,用于近戰作戰,是兩面有刃的長矛。槊也是一種長矛,形狀較特殊。
戟槊的繁體字為《戟槊》。
在古時候,戟槊的寫法可能有所變化,但基本上仍然是“戟槊”的合體,采用戈部和木部結合的形式。
1. 這位将軍手持戟槊,英勇地沖入敵陣。
2. 古代戰士依靠戟槊在戰場上作戰。
1. 戟槊手:指持戟槊的士兵或将領。
2. 戟槊光芒:形容戟槊反射出的光芒,寓意威武雄壯。
長槍、長矛、戟、戈。
弓箭、刀劍、匕首。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