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踏罡步鬥的意思、踏罡步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踏罡步鬥的解釋

道教法師祈天或作法的步伐。表示腳踏在天宮罡星鬥宿之上。 元 無名氏 《翫江亭》第二折:“我踏罡步鬥驅邪祟,仗着劍書符呪水。”《水浒傳》第八6*九回:“ 公孫勝 在軍中仗劍作法,踏罡步鬥,敕起五雷。” 明 無名氏 《廣成子》第四折:“踏罡步鬥通三界,保養丹砂體自清。”《冷眼觀》第十三回:“他上來請老太太拈了香,故意的踏罡步鬥、上表章、焚符籙,拿班做勢的忙碌了一大陣。”亦作“ 踏罡布鬥 ”。《水浒傳》第七九回:“隻聽得山頂上連珠炮響,蘆葦中颼颼有聲,卻是 公孫勝 披髮仗劍,踏罡布鬥,在山頂上祭風。”《續兒女英雄傳》第一回:“每日踏罡布鬥,念誦真言。”

詞語分解

關注詞典網微信公衆號:詞典網,回複:踏罡步鬥漢語 快速查詢。

專業解析

踏罡步鬥,又稱“步罡踏鬥”或“步天罡”,是道教齋醮科儀中法師禮拜星鬥、召請神靈的一種儀式步伐。其核心含義是通過特定的步法、方位和咒訣,模拟宇宙星鬥運行,溝通天人,實現祈福禳災、驅邪鎮煞等目的。以下是詳細解釋:


一、詞義解析

  1. 踏罡

    “罡”指“天罡”,即北鬥七星的鬥柄(《淮南子·天文訓》以北鬥為帝車,鬥柄指方位)。道教将北鬥七星神格化,稱其為“天罡星君”,并繪制“罡單”(星圖)于地上。法師按星位踏步,象征巡行天界,故稱“踏罡”。

  2. 步鬥

    “鬥”即北鬥七星。步鬥指腳踏北鬥星宿方位(如魁、杓等七星),結合禹步(相傳為大禹所創的步法),形成曲折如鬥形的軌迹。《洞神八帝元變經》載:“禹步者,蓋大禹治水……步北鬥七星,踏罡履鬥,以通神靈。”


二、文化内涵與儀式功能

  1. 溝通天地的象征

    罡步以人體模拟宇宙結構,步伐軌迹對應星宿運行,體現道教“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如《道法會元》所述:“步罡者,強天地之機,運陰陽之妙。”

  2. 儀式核心作用

    • 召請神靈:通過步法引導神明降臨壇場(如《上清靈寶大法》載步鬥可召“三官九府”)。
    • 驅邪護法:罡步形成結界,震懾邪祟(民間法事常用以“破地獄”“度亡魂”)。
    • 施法媒介:配合符咒、劍訣,實現祈雨、治病等目的(見《赤文天律》)。

三、權威典籍與曆史記載

  1. 道教經典

    • 《道法會元·卷一百六十二 》詳述步罡口訣:“先舉左足,一跬一步,一前一後,一陰一陽,初與終同步……”
    • 《抱樸子·内篇·登涉 》載:“凡作天下百術,皆宜知禹步”,将其視為法術根基。
  2. 文學與史籍

    • 《三國演義 》第一〇三回描述諸葛亮“步罡踏鬥以禳星”,反映其在民間認知中的神秘性。
    • 宋代《東京夢華錄 》記載皇家醮儀中道士“步虛旋繞,踏罡攝鬥”的場景。

四、現代應用與學術界定

  1. 漢語詞典釋義

    《漢語大詞典 》(商務印書館)釋為:“道教法師設壇建醮時,按北鬥星象方位行走的步法。”

    《辭海 》(上海辭書出版社)補充:“象征飛行九天,禁制鬼神。”

  2. 非遺傳承

    罡步作為道教音樂舞蹈的一部分,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如龍虎山正一派科儀),其步法圖譜見于《正統道藏·威儀類 》。


五、參考資料

  1. 道教典籍
    • 《道法會元》(明《正統道藏》本)
    • 《抱樸子内篇》(中華書局校注本)
  2. 權威辭書
    •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 《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第七版)
  3. 學術研究
    • 李遠國《道教踏罡步鬥的宇宙論内涵》(《宗教學研究》2004)
    • 劉仲宇《道教法術》(上海文化出版社)

注:因古籍原書及部分學術文獻無網絡公開鍊接,此處僅标注來源。讀者可通過圖書館或學術數據庫(如CNKI)查閱原文。

網絡擴展解釋

“踏罡步鬥”是道教儀式中的一種特殊步法,主要用于祈天、驅邪或溝通神靈。以下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的詳細解釋:

  1. 起源與象征意義
    該步法源于古代星象崇拜,“罡”指天罡星(北鬥七星柄部),“鬥”即北鬥星群。道教認為,法師通過模拟北鬥星運行軌迹,象征腳踏天宮星宿,從而連接天地能量。

  2. 儀式功能與步驟

    • 九宮八卦布局:在法壇鋪設“罡單”,按九宮八卦方位行走,每一步對應特定星位和卦象,形成連接三界的符箓。
    • 禹步演化:相傳源自大禹治水時模仿鳥步所創,後演變為召役神靈的核心法術。
    • 動作要素:需配合劍、符咒、呼吸節奏及意念,而非單純模仿步伐位置。
  3. 文化記載與引用
    該儀式在《水浒傳》《翫江亭》等古典文學中均有描述,如公孫勝“踏罡步鬥,敕起五雷”的經典場景。明代《廣成子》亦提到其“通三界”的玄妙作用。

  4. 修煉要點
    需注重“神、形、氣”合一,若僅按固定點位行走而無内在修為,可能引發反噬。道教認為這是“萬術根源”,需經嚴格傳承方可修習。

注意:部分非權威來源可能誤将其解釋為“戰鬥勇猛”(如),但此說法缺乏道教經典依據,應以宗教儀式含義為準。

别人正在浏覽...

欸乃安宅正路表帥冰兒並居鬓亂钗橫蒼皤春皇粗暴促忙促急打并夥頓颡法軌方厚廢民紛拿覆蒙告便挂劍光像歸根到底胡羼鹄苑枷棒绛人進趣錦制具領坎兒井寇戰辣菜根子雷抃理書绺竊鸾雀迷罔派購蟠據固結漂母進飯樸勇齊貝期運全材屈诎入妙沙堤贍遺聖文神領意造神謀魔道淑士嘶嘶塑煉天人共鑒通籠慰唁物料物音憲節獻計獻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