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漢 代樂府相和歌的平調、清調、瑟調的合稱,也叫清商三調。 南北朝 至 隋 唐 ,以清、平、側為三調。《文選·謝靈運<會吟行>》:“六引緩清唱,三調佇繁音。” 李善 注引《宋書》:“第一平調、第二清調、第三瑟調、第四楚調、第五側調。然今三調,蓋清、平、側也。”《舊唐書·音樂志二》:“平調、清調、瑟調,皆 周 房中曲之遺聲也, 漢 世謂之三調。” 宋 沉括 《夢溪筆談·樂律一》:“古樂府有三調聲,謂清調、平調、側調也。”
(2).指調粟(征收糧食)、調帛(征交絹帛)、雜調(攤派勞役)。《南齊書·武帝紀》:“水旱為災,實傷農稼……三調衆逋宿債,并同原除。”《資治通鑒·南朝齊武帝永明十一年》載此事, 胡三省 注雲:“三調,謂調粟、調帛及雜調也。”
“三調”作為漢語複合詞,其釋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分析:
一、行政事務領域 指我國開展的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簡稱“三調”),旨在全面查清土地資源利用狀況,建立國土數據庫。該術語被自然資源部文件《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實施方案》明确界定,屬于國土管理領域的專有名詞。
二、文學修辭領域 古詩詞中存在“三調”的特殊用法,如《全唐詩》收錄的《三調詩》實為三首結構相似的聯章體詩作,此處“調”指詩歌的韻律格式。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唐詩分類研究》對此類特殊詩體有專題論述。
三、音樂理論領域 在傳統樂律學中可指三種調式體系,如《樂府雜錄》記載的平調、清調、瑟調三種宮調。中央音樂學院《中國古代音樂史》将其歸類為魏晉時期的重要樂調系統。
注:該詞未見于《現代漢語詞典》《漢語大詞典》等通用辭書,屬領域術語。具體釋義需結合上下文語境判斷,建議使用者根據專業領域選擇對應解釋。
“三調”是一個多義詞,具體含義需結合不同領域的語境來理解。以下是其主要解釋及來源:
“三調”在不同領域的含義差異較大,需結合上下文判斷。若涉及國土調查或古代樂府調式,其權威解釋可參考政府文件或曆史文獻;若為氣功術語或賦稅制度,則需結合專業領域資料。
本分波棱蓋不取才皃殘賊參政議政纏捉抄更紙成格稱名俶辰楚劍刺撓燈火輝煌吊子條暢棣友泛博房地産粉沸浮清狗窦大開鬼伯何家紅化錢戶長簡少汲長急鬥劫遷介僎解縱稽命經綫極圈吉祥杵蠲糨紙均勻靈竅霖亂六出冰花禮儀路軌孟嘗鳴舞磨攪訛繃謀臣猛将弄機穹旻全網通屈躄熱旱邵伯樹賒促蜃炭熟口桃绶同井完美無缺閑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