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四方邊境地區。 唐 陸贽 《貞元九年冬至大禮大赦制》:“五稼屢豐,四鄙不擾。” 宋 王安石 《開元行》:“由來犬羊著冠坐廟堂,安得四鄙無豺狼。” 明 劉基 《郁離子·螇螰》:“群臣輯睦,四鄙無事。”
(2).指四境邊民。《禮記·月令》:“﹝季冬之月﹞季冬行秋令,則白露蚤降,介蟲為妖,四鄙入保。”《淮南子·時則訓》:“行冬令,則風寒不時,鷹隼蚤摯,四鄙入保。” 高誘 注:“四界之民,皆入城郭保聚也。”
“四鄙”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兩個維度詳細解析:
四方邊境地區
指國家或地區的四周邊疆地帶,常用于描述地理範圍。例如:
四境邊民
指居住在邊境地區的百姓。例如:
該詞屬古漢語,現代較少使用,常見于曆史文獻解讀或特定語境中描述邊遠地區。需注意與“粗鄙”等詞區分,避免混淆(參考的誤讀需謹慎對待)。
《四鄙》是一個漢語詞彙,多指人所不齒、不屑的地方或人物。它表示對某個地方或人物的蔑視和鄙視,常常用來形容低劣、落後、愚昧的事物或地區。
《四鄙》這個詞可以拆分為兩個部首:一是左邊的“言”部,表示與語言有關;二是右邊的“丷”(頤部),表示與人有關。它總共包含有11個筆畫。
《四鄙》一詞來源于中國古代文學家劉基所著的《四鄙集》,該書是劉基于文人之道提出對陋宜人的審美觀,而将中國古代文人為之瞧不起的四個地方列為鄙視對象。在繁體字中,“鄙”字的字形形态與現代簡體漢字相似。
在古代漢字的書寫中,漢字“鄙”的形态可能會有一些變化,但總體上基本保持不變。例如,有時會使用右邊額外加上兩個筆畫的“土”部,表示對于低劣、鄙陋的觀感。
1. 他對那個地方的人文環境一直抱有四鄙之意。
2. 這些按摩器的質量太差了,簡直屬于四鄙之物。
3. 不要說别人的家鄉,即便是自己家鄉也有不少四鄙之處。
四鄙之地、四鄙之人、四鄙集、鄙視
卑鄙、低劣、糟糕、惡劣、落後
名門望族、高雅、文雅、宜人、先進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