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戟槊的意思、戟槊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戟槊的解释

亦作“ 戟矟 ”。门戟和长矛。古代权贵家设在大门两侧的仪仗。 唐 韩愈 《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陈情上李相公十六韵》:“卫门罗戟槊,图壁杂龙蛇。” 唐 王建 《和胡将军寓直》:“进状直穿金戟槊,探更先傍玉鉤栏。”《宋史·舆服志二》:“ 太宗 淳化 二年,詔诸道州、府、军、监奏乞鼓角戟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戟槊是古代中国两种重要的长柄兵器,常被并称以代指战场武备或军事力量。其核心释义如下:


一、戟(jǐ)

形制与功能

戟是矛与戈的复合兵器,顶端为金属枪尖,侧有横刃(戈头),可刺、啄、勾、割。《说文解字》载:“戟,有枝兵也”,强调其分叉结构。战国至汉唐时期为主战兵器,如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青铜三戈戟(顶端一矛头、下接双戈)即典型代表。

词源与文化

《释名·释兵》称:“戟,格也,旁有枝格也。”其形制象征威仪,周代起列为“五兵”之一,唐代后逐渐退出实战,转为仪仗用具(如“方天画戟”)。


二、槊(shuò)

形制与功能

槊即长矛,刃长逾50厘米,柄长2-4米,马战专用。《说文解字》注:“槊,矛也。”南朝《通俗文》细化:“矛长丈八谓之槊”,强调其冲击力。魏晋南北朝骑兵盛行,槊成为将领标配,如《三国志》载张飞“据水断桥,瞋目横矛”即持槊退敌。

词源与文化

“槊”从“朔”(初始),暗含破敌之意。《南齐书》称“马槊”为“天下精兵”,唐代尉迟恭、秦琼均以槊术闻名。


三、戟槊并称的语义

“戟槊”合用泛指长柄兵器,引申为武力或战争意象。如唐代杜牧《感怀诗》:“戟槊相摩戛,龙蛇互腾骞”,以兵器碰撞声喻战乱纷争。此词凸显冷兵器时代长柄武器的核心地位,常见于史书与诗文。


参考资料

  1. 《说文解字》(汉·许慎)
  2. 《释名·释兵》(汉·刘熙)
  3. 《中国古代兵器图集》(成东、钟少异著,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4. 《三国志·张飞传》(晋·陈寿)
  5. 《南齐书·卷三十》(梁·萧子显)
  6. 曾侯乙墓考古报告(湖北省博物馆)

网络扩展解释

戟槊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仪仗兵器组合,具体含义和用法如下:

  1. 基本释义
    由“戟”和“槊”两种兵器组成,分别指代门戟与长矛。戟是顶端带分枝刃的兵器,兼具刺击与勾割功能;槊即长矛,以刺击为主。二者组合后,特指古代权贵府邸大门两侧陈列的仪仗器物,象征地位与威严。

  2. 用途与象征
    作为仪仗器具,戟槊不用于实战,而是彰显身份等级的礼器。唐代《宋史·舆服志》记载,戟槊的陈列规格与数量依官职高低而定,如三品以上官员可设十二戟,形成森严的礼仪制度。

  3. 文学与历史记载

    • 唐代韩愈在《奉和杜相公太清宫纪事》中描述“卫门罗戟槊”,反映其作为贵族宅邸的仪卫配置。
    • 王建《和胡将军寓直》提到“金戟槊”与“玉鉤栏”,体现戟槊材质的华贵属性。
  4. 形制演变
    戟槊中的槊在宋代逐渐脱离实战,成为纯礼仪兵器,常与戟并列摆放。戟的形制也趋于装饰化,如鎏金、雕花等工艺的运用,强化其象征功能。

戟槊是中国封建礼制下的特殊文化符号,通过兵器组合与陈列规制,直观展现古代社会的等级秩序。其演变过程也映射了冷兵器从实用向礼仪化转变的历史轨迹。

别人正在浏览...

哀絃按讯白龙臛宾长殡阶比热碧玉怖惧步落稽怊怊潮州木雕楮帛辞训大临胆丧魂惊登庙缝缀宫服工业美术勾心斗角官灋归兽桂菀合缝坚卓敬时爱日紧峭迥榭救济金距离滥厕连横流失衖堂喃喃细语皮干浅幭七返灵砂七录绮罗筵青皇情衷秦冤全文取说善法伤挫神密瘦骨嶙峋水曹郎疏失殊致松脆淘坏体表涂附外衅宵昧嶰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