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丘阿。《詩·小雅·緜蠻》:“緜蠻黃鳥,止於丘隅。” 清 陳确 《大學辨》:“夫學,何盡之有!善之中又有善焉,至善之中又有至善焉,固非若邦畿丘隅之可以息而止之也。”
“丘隅”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角度解析:
基本釋義
拼音為qiū yú,字面意思指“山丘的角落”或“山隅”,即山體或土丘的偏僻處。這一解釋在多個權威來源中均有體現,例如《詩·小雅·緜蠻》中“緜蠻黃鳥,止于丘隅”,描繪黃鳥栖息于山角落的場景。
文學與曆史背景
明代文人喬世甯将其晚年隱居文集命名為《丘隅集》,取自《詩經》典故,借此表達淡泊世俗、歸隱山林的心境。此用法賦予“丘隅”超脫世俗的隱逸内涵。
引申與争議釋義
部分資料(如)提到該詞被引申為“安于現狀、不思進取”的比喻義,但這種用法在其他權威文獻中未明确出現,可能為個别解讀,需結合具體語境判斷。
古籍引用
清代陳确在《大學辨》中以“丘隅”類比學問的邊界,強調知識的無限性:“固非若邦畿丘隅之可以息而止之也”,此處借地理概念表達哲學思考。
該詞核心指自然地理中的山丘角落,因《詩經》典故和文人引用衍生出隱逸意境,部分引申義需謹慎使用。建議在文學或曆史語境中優先采用“山隅”“僻靜處”等本義。
《丘隅》是一個漢字詞語,意思是指山丘的拐角處或者山丘的邊角地帶。它是由兩個字組成,分别是“丘”和“隅”。
“丘”的偏旁部首是“山”,它指的是山丘或者山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是三畫。
“隅”的偏旁部首是“阝”,它是一個衍生的部首,表示城市和方位的概念。它的總筆畫數是八畫。
《丘隅》的來源是古籍《左傳·宣公二年》:“丘林疆埸,阜丘隅。”這裡指的是山丘的邊際地帶。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很少使用,更多地出現在古代文獻中。
在繁體字中,“丘隅”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在古時候的漢字寫法中,一些字形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但是,對于《丘隅》這個詞來說,古代漢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相同,沒有太大差異。
以下是一些使用《丘隅》這個詞的例句:
1. 他站在山丘的丘隅,俯瞰着群山。
2. 這座古城的城牆角落生長着茂密的花草,顯得十分宜人。
組詞:山丘、拐角、邊角地帶
近義詞:角落、拐彎、山腳、山角
反義詞:中央、正中、中心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