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思想志向不同的人不會在一起共事。語本《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明 沉德符 《野獲編·内閣二·新鄭富平身後》:“ 新鄭 高少師 , 富平 孫太宰 ,初俱以重名大用,後皆以太剛去位。未幾俱殁於裡第。俱無嗣。 孫 為臺臣時,與 徐華亭 莫逆,疏詆 新鄭 最丑,二公道不相謀,相去亦三十餘年。”
“道不相謀”是一個源自《論語》的成語,現從多個角度詳細解析其含義和用法:
一、基本釋義
讀音:dào bù xiāng móu
含義:指因思想觀念或人生目标不同,導緻無法合作共事。強調價值觀的根本差異會阻礙協作,如和所述,這是對《論語·衛靈公》中“道不同,不相為謀”的凝練表達。
二、出處與演變
三、結構與用法
四、現代意義 當代多用于描述團隊合作、人際關系中因理念沖突導緻的疏離,例如商業合作中因經營理念差異終止協作,或學術研究中因觀點對立無法聯合發表成果。
注意事項:提到該成語出自《史記》,但主流文獻(如漢典、權威詞典)均标注為《論語》,建議以《論語》為準确出處。
《道不相謀》這個詞是描述兩個人或者兩種事物的方式、目标、方法等完全不同,無法合作或達成共識的意思。
《道不相謀》的拆分部首是“辵”和“言”,辵表示“行走”,言表示“說話”。它的總筆畫數是13畫。
“道不相謀”這個詞來源于中國古代的繪畫作品《馬嵬圖》,描繪了唐代時期李世民和李元霸并馬出征,李世民坐騎西夏的征馬踏在自己的後腿上,而李元霸騎的征馬卻毫發無傷。因此,人們引申出“道不相謀”的意思。
《道不相謀》的繁體寫法是「道不相謀」。
《道不相謀》的古時候漢字寫法是「道不相謀」,在其中“不”字的上部有一點表示音節,“不”是“不”的古體字。
1. 他們兩個人的想法截然不同,根本就是道不相謀的。
2. 在商業談判中,如果雙方的目标完全不一緻,很可能道不相謀,無法達成合作。
道不同不相為謀、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不同不相為謀
道同義和、志同道合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