赍志以殁的意思、赍志以殁的詳細解釋
赍志以殁的解釋
見“ 賫志而殁 ”。
詞語分解
- 赍志的解釋 亦作“賷志”。懷抱着志願。 唐 黃滔 《祭崔補阙文》:“賫志殁地,其痛何如?” 明 張景 《飛丸記·盟尋泉石》:“還有一等兔死狗烹,銜寃賷志,如 漢 代 韓 彭 。” 林基路 《囚徒歌》:“但見憂國傷
- 殁的解釋 殁 ò 死(亦作“沒”):病殁。 亡卒 筆畫數:; 部首:歹; 筆順編號:
網絡擴展解釋
“赍志以殁”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jī zhì yǐ mò,意為懷抱着未實現的志願而死去,常用來表達對理想或信念至死不渝的追求。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釋義
- 赍:原指攜帶、懷抱,此處引申為“心懷”;
- 志:志向、志願;
- 以:連詞,表承接關系;
- 殁:死亡。
全詞字面意為“帶着未完成的志願離世”,強調理想未竟卻堅持至生命終結的遺憾與悲壯。
深層含義
- 執着追求:體現對理想、信念的堅定,即使面臨困境或死亡也不放棄()。
- 犧牲精神:常用于褒揚為崇高目标獻身的人,如曆史人物、文學角色等()。
- 情感色彩:帶有悲劇性,暗含對命運不公或壯志未酬的慨歎()。
使用場景
- 文學描述:如刻畫英雄人物臨終時的遺憾,例如:“他一生緻力于革新,卻赍志以殁。”
- 曆史評價:用于總結曆史人物生平,如宋代範浚《徐忠壯傳》中的記載()。
- 激勵意義:強調堅守信念的重要性,如“赍志以殁的精神值得後人銘記”。
相關拓展
- 近義詞:赍志而殁、壯志未酬、抱恨終天。
- 反義詞:壽終正寝、得償所願。
- 出處:最早見于南朝江淹《恨賦》“赍志沒地”,後演變為“赍志以殁”()。
例句參考
“他畢生追求科學真理,卻因戰亂赍志以殁,令人扼腕。”
——此用法突出人物的堅持與時代局限的沖突。
如需更多文學用例,可參考古籍《徐忠壯傳》或《左傳》相關典故()。
網絡擴展解釋二
赍志以殁
赍志以殁,是一個成語,形容為了實現志向而不怕犧牲甚至獻出生命。
拆分部首和筆畫
赍(ji),由貞部和走部組成,共計9畫;志(zhi),由心部和至部組成,共計7畫;以(yi),由人部和大部組成,共計4畫;殁(mo),由歹部和毛部組成,共計10畫。
來源
《赍志以殁》來源于中國曆史著名文豪楊度的《楊子傳》。其中有一句贊美楊修的話:“修古之事,若至於此,則必赍志以殁矣。”意指楊修在追求理想的過程中,願意付出生命。
繁體
繁體字形為:“赍志以殮”。殮字的字義與殁相似,表示喪事。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漢字中,赍的形狀為“既已”。志的形狀為“心世”。以的形狀為“人又刀”。殁的形狀為“母此元”。整個成語寫作“既已心世人又刀母此元”。這種寫法體現了古漢字的獨特之處。
例句
他懷揣着對國家的熱愛和對民衆的承諾,義無反顧地赍志以殁。
組詞
赍國、赍功、志願者、毫不在意、視死如歸
近義詞
舍身以殉
反義詞
膽小怕事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