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語本《孟子·萬章下》:“抱關擊柝。” 趙岐 注:“抱關擊柝,監門之職也。柝,門關之木也;擊,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擊木也。”後以“關柝”指守門打更。《隋書·炀帝紀下》:“關柝以之不靜,生人為之廢業。” 明 何景明 《送蕭文彧分教臨川序》:“然師儒之義大矣,非關柝之司可同也。”
“關柝”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guān tuò,其含義與古代職司相關,具體解釋如下:
基本構成
詞源考據
源自《孟子·萬章下》中“抱關擊柝”,趙岐注:“抱關擊柝,監門之職也。柝,門關之木也;擊,椎之也。或曰:柝,行夜所擊木也。”。後以“關柝”代指低級官吏或夜間值守的工作。
引申用法
在文獻中多用于描述社會動蕩或職責繁重,如《隋書·炀帝紀下》載:“關柝以之不靜,生人為之廢業”,明代何景明亦用此詞強調職務的重要性。
“關柝”是古代對守門與夜間打更職務的合稱,源自儒家經典,後成為文學作品中描述基層職守的典型詞彙。如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孟子》及《隋書》等文獻。
關柝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關鍵、要點。在語言中表示某個事物的最重要、最核心的部分或者問題。關柝常用來形容事物的重要性或者突出特點。
關柝由兩個部首構成,分别是門(mén)和木(mù)。關字總共有三個筆畫,柝字總共有六個筆畫。
關柝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出現于《周禮·春官喪服官人·注》中,用來形容茅屋上面的梁柝的重要性。
關柝的繁體字是「關櫝」。
在古代漢字寫法中,關字的寫法稍有不同,門的上半部分沒有橫折線,像一道向下彎曲的弧線,表示門的形狀。柝字的上面是一個根,下面是一個梁,形狀與現代寫法相似,但稍微有些簡化。
1. 這個問題是我們公司的關柝,解決了就能推動項目的進展。
2. 對于這個計劃的成功實施,落實各項措施是關柝中的關柝。
3. 抓住學習的關柝,就能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重關、關鍵、要點、根本、核心、關頭
要害、重點、重要部分、關鍵點
無關緊要、次要、瑣碎、不重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