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斂锷韬光的意思、斂锷韬光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斂锷韬光的解釋

比喻隱匿鋒芒,才不外露。 明 張煌言 《上魯國主啟二》:“仍乞斂鍔韜光,以絶敵人窺伺。”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斂锷韬光”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權威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釋義
    比喻隱匿鋒芒,隱藏才能,不顯露自己的實力或才華,保持低調。核心在于“收斂銳氣、隱藏光芒”,強調在特定情境下有意識地克制自我表現。

  2. 字義分解

    • 斂:收斂;锷:刀劍的刃(代指鋒芒);韬:隱藏;光:光芒。四字連用,生動描繪了“藏鋒守拙”的狀态。
  3. 出處與用法
    最早見于明代張煌言的《上魯國主啟二》:“仍乞斂锷韬光,以絕敵人窺伺。”。現代多用于描述人在競争或複雜環境中保持謙遜、暗中積蓄力量的行為,含褒義,常作謂語使用。

  4. 應用場景
    適用于職場、學術等領域,例如:

    • 新人初入團隊時選擇低調學習,而非急于表現;
    • 企業在激烈競争中暫避對手鋒芒,專注提升内部實力。
  5. 近義與反義

    • 近義詞:鋒芒不露、深藏若虛
    • 反義詞:鋒芒畢露、恃才傲物

延伸說明:該成語反映了中國傳統文化中“以柔克剛”的智慧,與《老子》“大巧若拙”的思想相通,強調内在實力的沉澱比外在張揚更具長遠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詞義解析

《斂锷韬光》是一個成語,意為隱藏力量和才智,不顯山露水。

拆分部首和筆畫

該成語的拆分為:斂(辶+佥)锷(金+火)韬(音+木)光(兒+光)。它有辶、佥、金、火、音、木、兒等七個部首,總共包含了18個筆畫。

來源

《斂锷韬光》最早見于《左傳·哀公二年》。成語的出處記載了一個故事,當時晉國的魯殿将要出使楚國,他向晉國君主提出了一個奇妙的計策:将鋒芒畢露的長矛隱藏在韬略旗幟下,韬光養晦。通過這個計策,晉國成功地避免了戰争,敵方并未意識到他們擁有強大的武力。這個成語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來的。

繁體

繁體字是「斂鍔韜光」。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會與今天存在一些差異。例如,斂锷韬光的部首可能會稍有不同,而且在字形上也可能會有細微的變化。

例句

1. 他在工作中斂锷韬光,默默做好自己的分内事。

2. 曆史上有許多英雄人物都會斂锷韬光,善于隱藏自己的實力。

組詞

組詞可以根據成語中的“斂锷韬光”三個字分别進行組詞,例如:斂手斂腳、锷不複鈍、韬光養晦等。

近義詞

近義詞可以根據義思相近的成語進行選取,例如:埋頭苦幹、收斂銳氣等。

反義詞

反義詞可以根據與該成語相反的意思進行選取,例如:顯鋒露寒、張揚光彩等。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