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教語。指凡人的肉身。《神僧傳·文爽》:“翌日有狼呀張其口,奮躍欲噬咋之狀者三。 爽 閔其饑,復自念曰:‘穢囊無悋,施汝一飱……’斯須,狼乃弭耳而退。”
"穢囊"是一個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如下:
一、基本釋義 "穢囊"指污穢的皮囊,是佛教用語中對人體肉身的一種貶稱或比喻。它強調人體作為物質存在的易腐、不淨本質,常與追求精神解脫的教義相關聯。該詞由"穢"(肮髒、污濁)與"囊"(袋子、容器)組合而成,形象化地表達了肉體作為承載煩惱與不潔之物的容器這一觀念。
二、權威典籍出處 該詞最著名的出處見于佛教經典《四十二章經》(相傳為中國第一部漢譯佛經)。其中記載:
佛言:人隨情欲,求于聲名;聲名顯著,身已故矣!貪世常名而不學道,枉功勞形。譬如燒香,雖人聞香,香之燼矣!危身之火,而在其後。……天神獻玉女于佛,欲壞佛意。佛言:革囊衆穢,爾來何為?去!吾不用。
此處"革囊衆穢"(亦作"穢囊")指人體,佛陀以此拒絕誘惑,闡明肉身實為聚集污穢之物,不值得貪戀。
三、文化内涵與用法
穢囊是佛教術語,指凡人的肉身,強調其由不淨物質構成。以下是詳細解析:
詞源與定義 該詞由“穢”(污濁)和“囊”(包裹物)組成,字面意為“污濁的包裹物”,佛教用以形容人體由血、肉、痰、大小便等不淨物聚合而成。
佛教語境 佛教認為肉身是修行障礙,如《神僧傳·文爽》記載僧人将自身稱為“穢囊”,表達對物質軀體的超脫觀。這種說法與佛教“四大皆空”“五蘊無我”思想相呼應。
文化延伸 在漢典釋義中,穢囊被歸類為宗教隱喻詞彙,常與盛糞便的“穢器”等詞并列,突顯佛教對世俗存在的否定态度。
使用示例 典型用例可見于佛典故事,如僧人面對野獸襲擊時自嘲:“穢囊無吝,施汝一飧”,将肉身視為可舍棄之物,體現舍身布施精神。
需注意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罕用,主要出現在佛教典籍或相關研究領域。如需進一步考證原始佛經出處,建議查閱《大藏經》相關譯本。
百舉百全八則本則兵車行才節柴立長善詞頭道蔭大域燈暈躲子恩造乏汽非彜甘顔宮衣館驿杭莊華萼花托将門薦揚窖肥腳片羁孤錦屏稽琴酒稅飓潮老疙疸樂不可支雷公墨靈心馬化男同志撓曲枉直蘖芽女事匏尊偏苦前孃青衲襖瓊萼取路山陲尚右梢書十步香車詩床世繩舒繹素軒天崩地坼同寮通知書頹瘁違慠倭奴下筆千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