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偪窄,局促。 明 徐弘祖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南入三丈而止,北入十餘丈,亦窘縮不能進,乃復出。”
“窘縮”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多個來源解釋如下:
指局勢或處境窘迫,導緻無法自由行動,常用來形容人或事物在困難、尴尬的情況下表現出的局促不安狀态。
“南入三丈而止,北入十餘丈,亦窘縮不能進,乃復出。”
——《徐霞客遊記·滇遊日記八》
提示:若需更多例句或同義詞對比,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成語詞典進一步查詢。
窘縮是一個動詞,意思是因為害怕、尴尬或困厄而感到局促不安、縮成一團。這個詞的部首是穴(窟)和少(少量),共有15個筆畫。
窘縮這個詞來源于古漢語,“窘”字的繁體寫法是“窘”,而“縮”字的繁體寫法是“縮”。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有所不同。例如,“窘”字的古代寫法是“窘”(穴部在上,生部在下),而“縮”字的古代寫法是“續”(缶部在上,少部在下)。
以下是關于“窘縮”的一些例句:
1. 學生在課堂上表演時,緊張得窘縮成一團。
2. 在新環境中,她感到非常窘縮,不知該如何適應。
3. 面對老師的質疑,他窘縮地無言以對。
下面是一些與“窘縮”相關的組詞:
1. 窘境:處于困難或尴尬的境地。
2. 縮小:使變小、減小。
3. 窘迫:處于經濟或生活困難中,無法自如。
與“窘縮”意義相反的反義詞是“舒展”。例如,當人們感到輕松自在時,他們會舒展身體。相比之下,窘縮則表示局促不安的狀态。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