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觀睹 ”。觀看。 北魏 楊衒之 《洛陽伽藍記·開善寺》:“ 丑多 亡日,像自然金色,光照四隣。一裡之内,鹹聞香氣,僧俗長幼,皆來觀覩。” 唐 元稹 《永福寺石壁<法華經>記》:“又明年徙 會稽 ,路出於 杭 , 杭 民競相觀睹。” 宋 黃庭堅 《次韻時進叔二十六韻》:“舍前花木深,春物麗觀覩。”
“觀覩”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通過以下分析理解:
基本釋義
“觀覩”是“觀睹”的異體寫法,意為“觀看”或“觀察”。其中“觀”指仔細察看(如《洛陽伽藍記》中“僧俗長幼,皆來觀覩”),“覩”為“睹”的異體字,同樣表示“看”的動作。
文獻用例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常見,多見于古籍或仿古語境中。其近義詞包括“觀看”“瞻望”等,反義詞可對應“忽視”“無視”。
如需進一步了解“觀”的構字原理,可參考形聲字結構:“從見,雚聲”,本義為“仔細看”。
觀覩是一個漢字詞語,由“觀”和“覩”兩個部分組成。它的拆分部首為見和目,并且總共有18個筆畫。
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字,當時的寫法為觀覩。觀表示觀察、看,覩表示眷戀、依戀。傳統字體中寫作觀覩,是繁體字的一種形式。
在古代漢字的寫法中,觀的上半部分是「目」,下半部分是「人」,表示一個人在注視着什麼。而覩的上半部分是「覀」,下半部分是「目」,表示眼睛對某一對象産生眷戀的樣子。
以下是一些關于觀覩的例句:
1. 花園裡的景色美不勝收,令人觀覩入迷。
2. 小孩子在動物園裡觀覩着可愛的動物。
3. 這位藝術家的作品展現出他對自然之美的獨特觀覩。
觀覩可以和其他字組成一些相關的詞語,例如:觀察、觀看、觀望等。這些詞語都與看、注視、觀看等動作有關。
近義詞包括:觀望、注視、瞻仰等。它們都表示注視、看待、關注等動作。
反義詞可以是:忽視、漠視、無視等。這些詞與觀覩相反,表示不注視、不看待、不關注等意思。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