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喪亂;危殆。 唐 獨孤及 《唐故秘書監禮部尚書姚公墓志銘》:“故遭值傾否,出入夷險,而未嘗有悔。” ********* 《祭黃花岡七十二烈士文》:“在 清 末造,神州傾否。廚俊雲興,前仆後起。”
“傾否”是一個多義詞彙,其含義需結合不同語境和文獻來源來理解:
作為成語,“傾否”由“傾”(傾向)和“否”(否定)組成,表示對事物的傾向性判斷或否定态度。例如在需要表達立場時使用:“他對這個提議持傾否态度”。
在《易經》否卦的上九爻辭中,“傾否”指通過人力主動改變局勢,使否閉的局面被傾覆,最終實現“否極泰來”的轉變。如《象傳》所言:“否終則傾,何可長也”,強調危局不會長久存在。
唐代至近代文獻中,“傾否”被引申為“喪亂、危殆”之義:
若需進一步考證,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周易》注疏,并結合具體語境判斷詞義。
《傾否》是一個兼帶褒貶意味的詞語,意思是諷刺、貶損、否定。它常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表示不滿、不支持或不認同。
《傾否》這個詞由“西”、“聲”和“士”三個部首組成,共有12個筆畫。
《傾否》一詞最早出現于《史記·儒林列傳》。在古代,傾否是指評論批評士人的行為。後來,這個詞逐漸轉變為一種通常具有譏諷意味的貶義詞語。
傾否的繁體字為「傾否」。
根據古代漢字寫法,傾否的寫法是「傾非」。
1. 他對我們的建議總是傾否不已,從不肯聽取我們的意見。
2. 這篇文章遭到了大家的傾否,再也沒有人願意支持它了。
傾訴、傾聽、否定、否決、否認。
诋毀、諷刺、貶損、嘲弄。
贊揚、肯定、稱贊、贊美。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