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謂免除徭役。《管子·五輔》:“是故上必寬裕而有解舍,下必聽從而不疾怨。” 尹知章 注:“解,放也;舍,免也。”《商君書·墾令》:“均出餘子之使令,以世使之,又高其解舍。” 高亨 注:“解舍是當時法制上的術語,即解免役(包括兵役)……高其解舍即是提高解免徭役的條件。”
猶休止。《吳子·治兵》:“若進止不度,飲食不適,馬疲人倦而不解舍,所以不任其上令。” 王引之 曰:“解舍猶休止也。”見《經義述聞·周官上》“解止”。
官府,官舍。《晉書·藝術傳·鸠摩羅什》:“爾後不住僧坊,别立解舍,諸僧多效之。”
"解舍"一詞在古漢語中有以下三種主要含義:
免除徭役
最早見于《管子·五輔》:"上必寬裕而有解舍",高亨注解讀為"解免役(包括兵役)",。尹知章在《管子》注釋中将"解舍"拆解為"解,放也;舍,免也",指解除民衆的賦稅和兵役負擔。
休止、停止
出自《吳子·治兵》"馬疲人倦而不解舍",王引之在《經義述聞》中解釋為"解舍猶休止也",強調行軍途中暫停休息的軍事用語。
官府/官舍
見于《晉書·藝術傳》:"别立解舍"指官員辦公場所,後也泛指普通房舍。這與"舍"字本身表示房屋的含義相關(如《樂樂課堂》對"舍"的釋義)。
補充說明:
該詞屬于古漢語專用詞彙,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再使用。其核心含義均圍繞"解除""休止"展開,既可指政策層面的賦役豁免,也可指日常的暫停行為或具體建築場所。不同含義在《管子》《吳子》《晉書》等古籍中均有實際用例。
解舍,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釋放或放棄。它由兩個部首組成:
解(jiě):包含了三個筆畫,表示理解或解釋。
舍(shě):包含了七個筆畫,表示放棄或舍棄。
解舍是一個古代漢字,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經典文獻。在繁體字中,解舍仍然保留了原始的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經過了多次改革和演變。然而,解舍這個詞的寫法一直保持不變。刻畫解舍的古代漢字是:解(解)舍(舍)。
以下是解舍的一些例句:
1. 他選擇解舍過去的痛苦,向前看。
2. 她下定決心解舍一切,出國追尋自己的夢想。
3. 解舍過去的束縛,我們才能真正解放自己。
除了解舍,還有一些相關的組詞:
1. 解放:意為從束縛中解脫出來。
2. 解除:意為去除或取消。
3. 舍棄:意為放棄或抛棄。
解舍的反義詞是“執著”,意為固執或堅持。
在不同的語境中,解舍可以有不同的含義。然而,它總體上代表着一個人放下過去,接受新事物或新開始的決心。解舍是一個富有哲理和情感的詞語,常被用作描述一個人的成長或改變。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