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猶飛身。 唐 段成式 《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夫立不可過人頭,豈容摽身鳥外?”
“摽身”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拼音為biāo shēn,其含義為“飛身”或“騰躍身體”。該詞出自唐代段成式的《酉陽雜俎續集·貶誤》,原文例句為:“夫立不可過人頭,豈容摽身鳥外?” 此句通過反問形式,強調人站立時不應超過他人頭頂,更不可能飛身至鳥群之外,暗含對誇張行為的否定。
詞義特點
“摽”本有“高舉、騰躍”之意(如《說文解字》中“摽,擊也”,後引申為“飛舉”),與“身”組合後,整體強調身體的快速移動或跳躍動作。
語境分析
在原文中,“摽身”用于描述一種超越常理的舉動,帶有文學誇張色彩,可能暗喻不切實際的行為或虛浮态度。
現代使用
該詞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多見于古籍或研究文獻中,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
如需進一步了解其近義詞、反義詞或發音細節,可參考來源網頁提供的工具查詢。
《摽身》是一個漢字詞語,含有豐富的意義。它的拆分部首是手和身,共包含了11個筆畫。
該詞語源于《詩經·邶風·青蠅》中的一句話:“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其中的“沉吟至今”一句中使用了“摽身”的意思,表示内心深深陷入的狀态。
在繁體字中,摽身的寫法為「摽身」。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可能與現代略有不同,但原義保持一緻。
以下是摽身的例句:
1. 他一直摽身于感情的困擾中,無法自拔。
2. 她的努力工作摽身于艱辛的生活環境中。
摽身相關的組詞有:摽棄、摽取。
與摽身意思相近的詞彙有:陷身、困身。
與摽身意思相反的詞彙有:釋身、解脫。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