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haggard]∶枯槁
容顔枯瘁
(2) [withered]∶枯槁
枯瘁的花朵
(1).猶枯萎。《三國志·吳志·薛綜傳》:“枯瘁更榮,絶統復紀。” 宋 袁文 《甕牖閑評》卷七:“芭蕉至秋後著霜則皆枯瘁。” 明 劉基 《夏夜台州城中作》詩:“古時 東海 辟孝婦,草木枯瘁連三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談·談藝二·宋林唐兩義士》:“ 南村 ( 陶宗儀 )以 東嘉 去 杭 千裡,冬青豈易持去,縱持去,豈能不枯瘁。”
(2).枯瘦憔悴。 明 顧起元 《客座贅語·新知錄》:“二人同舟有所適,一人性急,晝夜計程,稍阻輒憤懣,形為枯瘁。” 清 蒲松齡 《聊齋志異·泥書生》:“一書生入,脫衣巾,就婦共寝。自是恆無虛夕。月餘,﹝婦﹞形容枯瘁。”
(3).指衰老之人。 宋 葉適 《辭免華文閣待制提舉西京崇福宮狀》:“七十既至,一再控陳,但得歸休,便為止足,豈意矜憐枯瘁,委曲陶鎔,特畀新除,復還舊物。”
枯瘁是漢語中一個具有雙重意象的複合詞,其核心含義可從以下四方面解析:
植物學本義
指草木因失去水分或養分而幹枯萎縮的狀态。《漢語大詞典》将其定義為"草木枯萎",如《晉書·禮志》記載"嘉卉始茂,便緻枯瘁",生動描繪了植物由盛轉衰的過程。
人體生理引申
延伸形容人體憔悴羸弱的病态,《宋史·張焘傳》用"顔色枯瘁"描述病重之人的面容特征,此用法常見于中醫典籍,多指氣血不足導緻的體貌變化。
社會文化隱喻
在文學作品中常借指事物衰敗消亡,如明代《湧幢小品》以"宗社枯瘁"比喻國家根基動搖,這種拟物化表達強化了概念的表現力。
精神層面象征
現代漢語中更強調抽象層面的生命力衰竭,《現代漢語規範詞典》收錄其"精神萎靡"的引申義,常見于"神思枯瘁"等文學性表述。
“枯瘁”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kū cuì,具有多重含義,具體解釋如下:
枯萎
指植物失去水分而幹枯衰敗。例如《三國志·吳志·薛綜傳》中提到:“枯瘁更榮,絶統復紀。” 宋代袁文《甕牖閑評》也描述:“芭蕉至秋後著霜則皆枯瘁。”
枯瘦憔悴
形容人或事物因衰弱、疾病等導緻面容消瘦、精神萎靡。明代顧起元《客座贅語·新知錄》記載:“一人性急,晝夜計程,稍阻輒憤懣,形為枯瘁。” 清代蒲松齡《聊齋志異·泥書生》中也有“月餘,﹝婦﹞形容枯瘁”的描寫。
指衰老之人
用于比喻年老體衰的人。例如宋代葉適在奏折中寫道:“矜憐枯瘁,委曲陶鎔。”
使用示例:
注意:該詞多用于書面語或文學作品中,現代口語較少使用。可通過古籍或經典文獻進一步了解其用法(參考來源:)。
愛火白八敗種八音遏密擯薄冰寒于水不愧不作尺椽片瓦翠菅寸絲半粟钿翠地格東坡紙二輝負創弗咈浮汩高裡管靴黑三荒耗溷渎将牢饑厄桔槔烽徑急矜奇炫博居卑開率陵踐廪增黎丘丈人脈起密林青釉料瓊宮仁廟溶鬥鋭旅三頭不辨兩篩鑼掌號賒荷升遷剩味視力表勢焰雙百方針驷黃私殊隨手太平盛世逃返踏月騰化術吐下外賣甕天象揥羨錢小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