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經塗的意思、經塗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經塗的解釋

亦作“ 經途 ”。亦作“ 經塗 ”。1.南北向的道路。《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晉 左思 《蜀都賦》:“經途所亘,五千餘裡。” 南朝 宋 顔延之 《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經塗延舊軌,登闉訪川陸。”

(2).所曆路程。《文選·任昉<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與子别幾辰,經塗不盈旬。” 李善 注:“經猶歷也。”


見“ 經塗 ”。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經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主要出現在建築、城市規劃或地理文獻中,其核心含義指:

  1. 都城主幹道的寬度:

    • 這是“經塗”最經典和具體的含義,特指古代都城規劃中,南北方向(即縱向)主幹道路的标準寬度。該詞典義直接源于中國古代最重要的工程技術典籍《周禮·考工記·匠人》。書中記載了周代王城的理想規劃:“匠人營國,方九裡,旁三門。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這裡的“經塗九軌”意為:都城中南北向的主幹道(經塗)寬度為九軌。一軌指一輛車兩輪之間的距離,周制約為八尺(約合今1.84米),故“九軌”即寬度約為七丈二尺(約合今16.56米)。
  2. 引申義:主幹道、大路:

    • 由“都城主幹道寬度”這一具體含義,可以引申指代都城或城市中寬闊、主要的南北向大道本身。雖然不如第一個含義精确和常用,但在理解相關文獻時,可以作此引申。例如,在描述都城布局時,“經塗”有時就指代這些主要的縱向幹道。

相關要點說明:

權威引用來源:

  1. 《周禮·考工記·匠人》: 這是“經塗”一詞最原始、最權威的出處。記載了周代王城的規劃制度,明确給出了“經塗九軌”的定義。來源:中華書局點校本《周禮注疏》(可參考相關圖書館古籍資源或權威出版社如中華書局的版本)。
  2. 王其亨《中國古代建築史》: 在論述中國古代城市規劃部分,會詳細解讀《考工記》中的“營國制度”,必然涉及“經塗”、“緯塗”等核心概念及其具體含義(九軌寬度)。來源:王其亨著,《中國古代建築史》,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ISBN可查,如早期版本ISBN 7-112-02440-0等)。
  3. 李允鉌《華夏意匠》: 這部經典著作在探讨中國古代城市與建築設計思想時,深入分析了《考工記》的規劃理念,對“經塗”作為都城主幹道寬度的含義有清晰的闡釋。來源:李允鉌著,《華夏意匠:中國古典建築設計原理分析》,天津大學出版社。(ISBN可查,如ISBN 978-7-5618-2835-0等)。
  4. 《漢語大詞典》: 作為大型權威語文辭書,其對“經塗”的釋義應包含上述核心含義。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可通過圖書館查閱或大型線上辭書數據庫)。

網絡擴展解釋

“經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一、基本釋義

  1. 南北向的道路
    源于《周禮·考工記·匠人》的記載:“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這裡的“經塗”指古代都城規劃中南北走向的主幹道,與東西向的“緯塗”相對。晉代左思《蜀都賦》中“經途所亘,五千餘裡”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2. 所經曆的路程
    引申為旅途或曆程。如南朝任昉《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雲:“與子别幾辰,經塗不盈旬”,李善注“經猶曆也”,即強調時間與空間的跨越。

  3. 異體寫法
    該詞亦作“經途”或“經塗”,屬于同義異形詞,如《文選》及顔延之詩中均可見不同寫法。

二、文化背景

“九經九緯”是周代都城建設的核心制度,體現“井田制”的空間格局,“經塗”作為縱向道路,寬度為“九軌”(一軌約合1.8米),反映了古代等級森嚴的禮制規範。

三、使用示例

四、注意事項

現代語境中,“經塗”已罕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論述中。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周禮》及《漢典》等權威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暗灘八下裡悲號避蓋婢膝奴顔博麗傳葉攢集鬥桶二扯子方帥犯曲蜚遯格覽耕籍乖孩子光心果爾裹見駭懼河上花圖洪厓後悔不及黃絹詞護花鈴劍壁蛟布芵明看冷暖來假辚辚裡圈論賢路上鹵田孟姜女民俗學麋苑沐露沾霜偶句沛雨甘霖澎漲破記錄婆律泉湧三谟石碑勢勝帥才肅栗宿齋太曎投親穨裂推述無趣夏安居鏬漏饷午響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