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經途 ”。亦作“ 經塗 ”。1.南北向的道路。《周禮·考工記·匠人》:“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 晉 左思 《蜀都賦》:“經途所亘,五千餘裡。” 南朝 宋 顔延之 《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經塗延舊軌,登闉訪川陸。”
(2).所曆路程。《文選·任昉<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與子别幾辰,經塗不盈旬。” 李善 注:“經猶歷也。”
見“ 經塗 ”。
“經塗”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詳細解析:
南北向的道路
源于《周禮·考工記·匠人》的記載:“國中九經九緯,經塗九軌。”這裡的“經塗”指古代都城規劃中南北走向的主幹道,與東西向的“緯塗”相對。晉代左思《蜀都賦》中“經途所亘,五千餘裡”也印證了這一用法。
所經曆的路程
引申為旅途或曆程。如南朝任昉《出郡傳舍哭範仆射》詩雲:“與子别幾辰,經塗不盈旬”,李善注“經猶曆也”,即強調時間與空間的跨越。
異體寫法
該詞亦作“經途”或“經塗”,屬于同義異形詞,如《文選》及顔延之詩中均可見不同寫法。
“九經九緯”是周代都城建設的核心制度,體現“井田制”的空間格局,“經塗”作為縱向道路,寬度為“九軌”(一軌約合1.8米),反映了古代等級森嚴的禮制規範。
現代語境中,“經塗”已罕用,多出現于古籍研究或特定曆史論述中。如需深入考據,可參考《周禮》及《漢典》等權威文獻。
《經塗》是一個漢語詞彙,通常用來形容一幅經過塗鴉或塗改的畫作。這個詞起源于中國的美術界,常被用來描述一幅原本精美的畫作被畫家故意或無意地覆蓋或改變了。
《經塗》這個詞可以拆分成兩個部首,分别是“纟”和“氵”,其中“纟”是紅色系的部首,表示與紅色、織物等有關;“氵”則是水的部首,表示與液體、水有關。
根據康熙字典記載,拆分成兩個部首後,可以得到書寫《經塗》所需的總共12個筆畫。
《經塗》一詞源于中國繪畫界。
在繁體字中,《經塗》可以寫作「經塗」。
古時候漢字中的《經塗》寫作「經塗」,其中「經」即為經書,并沒有《經塗》這個具體含義,「塗」指的是染塗、塗抹。
1. 那幅名畫被一位無名畫家經塗後,失去了原有的價值與美感。
2. 老師鼓勵學生在繪畫作品中大膽嘗試,不怕經塗,隻要能鍛煉創造力。
經驗、經典、塗鴉、塗改、經書
塗抹、覆蓋、改動、潦草
原始、純真、未塗、完整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