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德的意思、伐德的詳細解釋
伐德的解釋
(1).損害德行。《詩·小雅·賓之初筵》:“既醉而出,并受其福。醉而不出,是謂伐德。” 朱熹 集注:“伐,害……賓醉而出,則與主人俱有美譽;醉至若此,是害其德也。”
(2).自誇其德。《荀子·仲尼》:“功雖甚大,無伐德之色。” 明 呂坤 《答趙乾所稽勳》:“若不平之氣滿腹,矜己之色滿面,是謂伐德,有道者不宜如是。”
詞語分解
- 伐的解釋 伐 á 砍:伐樹。砍伐。 征讨:讨伐。伐罪(征讨有罪的人)。口誅筆伐。 自誇:伐善(誇自己的好處)。伐智。不矜不伐。 筆畫數:; 部首:亻; 筆順編號:
- 德的解釋 德 é 人們共同生活及行為的準則和規範,品行,品質:美德。品德。公德。德行。道德。德性。德育(以一定的社會要求,進行思想的、政治的和道德的教育)。德才兼備。度德量力。德高望重。 心意,信念:一心一德。
網絡擴展解釋
“伐德”是一個漢語成語,具有以下兩層核心含義及用法:
一、基本含義
-
損害德行
指因不當行為(如醉酒失态)破壞自身或他人的道德修養。例如《詩經·小雅·賓之初筵》中提到:“醉而不出,是謂伐德”,即醉酒後舉止失當會損害品德。
-
自誇其德
表示過度誇耀自己的德行或功績。如《荀子·仲尼》中強調“功雖甚大,無伐德之色”,提醒即使功績顯著也不應自滿。
二、詳細解釋與使用場景
三、出處與例句
-
文獻來源
- 《詩經·小雅·賓之初筵》
- 《荀子·仲尼》
- 明代呂坤《答趙乾所稽勳》
-
例句
- “醉至若此,是害其德也。”(《詩經》注解)
- “無伐德之色”(《荀子》提倡謙遜态度)。
四、總結
“伐德”既可指外在行為對德行的破壞,也可指内在态度的自滿,常用于強調道德自律與謙遜品質。其古典用例至今在文化批評與道德讨論中仍有參考價值。
網絡擴展解釋二
伐德(fá dé)這個詞來自于漢語,意為破壞道德、違背公義的行為或行動。它由兩個部首組成,分别是“攵”和“心”,表示“行為”和“心理”。它的筆畫數為10畫,其中“攵”的筆畫數為4畫,“心”的筆畫數為4畫,再加上中間的橫畫兩畫。
《伐德》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獻,如《論語·季氏》中的“殺伐之道,毋學之”,意為不要學習使用武力伐德的方式。在繁體中,這個詞的寫法與簡體中相同。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與現在略有不同,但《伐德》這個詞的基本形态并未發生太大變化。古代的寫法可能更加繁瑣,但整體形狀和結構與現代相似。
以下是一個關于《伐德》的例句:他的行為嚴重伐德,違背了社會的公義原則。
與《伐德》相關的組詞有:伐德者(指進行伐德行為的人)、伐德行為(指違背道德的行動)等。
近義詞可以是:破壞道德、敗壞公德等。
反義詞可以是:守德、恪守公義等。
希望以上回答能對您有所幫助!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