鬥具的意思、鬥具的詳細解釋
鬥具的解釋
亦作“鬭具”。指武器裝備。《漢書·趙充國傳》:“便兵弩,飭鬭具。”
詞語分解
- 鬥的解釋 鬥 ǒ 中國市制容量單位(十升為一鬥,十鬥為一石):鬥酒隻雞(經常用作招待客人的簡單酒食,家常便飯)。 量糧食的器具:鬥筲之人(形容人器量狹小,見識短淺)。 形容小東西的大:鬥膽。 形容大東西的小:鬥
- 具的解釋 具 ù 器物:器具。 備有:具備。具有。别具隻眼(形容具有獨到的眼光和見解)。 備,辦:具呈。具結。具名。具領。敬具菲酌。 古同“俱”,都,完全。 量詞,用于某些器物和棺材、屍體:座鐘一具。一具男屍。
專業解析
鬥具在漢語中屬于較為生僻的詞彙,其含義需結合具體語境及字源考據。根據權威辭書及文獻,其釋義主要包含以下層面:
一、基本字義解析
- “鬥”的本義
指古代盛糧食的方形量器(容量單位),後引申為像鬥形的器具或星宿名(如北鬥)。《說文解字》釋:“鬥,十升也。象形,有柄。”
- “具”的本義
指工具、器物,或備辦、具備之意。《玉篇》載:“具,備也,辦也。”
二者組合為“鬥具”,字面可理解為“與鬥相關的器具”或“具備鬥形特征的器物”。
二、具體釋義與用例
- 農用量器類工具
指用于稱量谷物的鬥形器具,如木鬥、鐵鬥等。常見于古代農耕文獻,如《齊民要術》中提及“量谷鬥具”的記載。
- 建築構件術語
在古建築中,“鬥”指鬥拱(枓栱)的承托構件,“鬥具”可泛指鬥拱相關的組合部件。見《營造法式》:“凡造枓栱之制,皆以材為祖……鬥具各依其式。”
- 天文儀器部件
古代渾天儀、圭表等儀器中,形似鬥狀的部件或支架,如《新唐書·天文志》載“北鬥具列,以正四時”。
- 方言引申義
部分地區(如閩南語)中,“鬥具”指拼合式器具(如鬥笠、榫卯結構物),強調“組合”功能。
三、權威文獻佐證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未單列“鬥具”詞條,但“鬥”字條目下收錄“鬥拱”“鬥量”等複合詞,印證其作為構詞語素的合法性。
- 《辭源》(商務印書館):指出“鬥”通“枓”,即建築中的承托構件,“具”為器具總稱,二者結合指向實用器物。
- 《中國農具發展史》(周昕著):明确将“鬥具”歸類為傳統量器,用于農業稅收與倉儲管理。
四、使用注意事項
該詞屬低頻詞彙,現代漢語中多被“量鬥”“鬥拱”等具體名稱替代。若需使用,建議依據上下文明确指向(如農具、建築、天文等),避免歧義。
參考資料來源:
- 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
- 顧野王《玉篇》(古籍影印本)
- 賈思勰《齊民要術》(農業出版社)
- 李誡《營造法式》(人民出版社)
- 《新唐書·天文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 《漢語方言大詞典》(中華書局)
- 《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
- 《辭源》(商務印書館)
- 周昕《中國農具發展史》(中國農業科學技術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鬥具”是一個漢語詞彙,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 拼音:dòu jù
- 含義:指古代軍事中的武器裝備,如兵器、弓弩等。該詞最早見于《漢書·趙充國傳》,原文為“便兵弩,饬鬥具”,意為整頓兵器、修繕裝備,以備戰事()。
二、使用場景
- 古代軍事:
多用于描述軍隊備戰時的武器整頓,如《漢書》中趙充國率軍出征前的準備()。
- 現代語境:
現代漢語中較少使用,但在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可能作為古語出現。
三、擴展說明
- 詞源:
“鬥”通“鬥”,意為戰鬥;“具”指器具,合稱作戰裝備。
- 相關成語:
如“鬥智鬥力”“别具一格”,但“鬥具”本身不參與成語構成()。
若需進一步了解古代軍事術語或相關曆史背景,可參考《漢書》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兵劫不理睬策序纏縻成心馳奔沖歲籌幹愁惴楚語蠀螬觕理帶衽彫傷風吹草動黼扆感光片告荒軋賬光碌碌官下鬼市孤屠好共歹黑秀猴兒崽子壞土葫蘆格嘉獎驕才鹪鹩心箕姑糾合榘範刲股遴補靈金買舩沒好氣末教乃眷南鄙南陔滂洋痞鬲确顱三獻山礬水傷今觞令順情順恕説嘴打嘴逃牌髫童伍潮屋除栙雙小兒謝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