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山碑的意思、三公山碑的詳細解釋
三公山碑的解釋
漢 光和 四年祀 三公山 的碑刻。文字漶甚,舊拓亦僅殘存三、四百字。隸書二十四行,行四十字,額中央題“三公之碑”四字,左右為“封龍君”、“靈山君”六字。 清 葉廷琯 《吹網錄·元氏封龍山頌》:“ 道光 中, 嘉興 沉 君 匏廬 守 真定 時,輯《常山貞石志》二十四卷,以搜得 光和 四年《三公山碑》為快。”
詞語分解
- 三公的解釋 .古代中央三種最高官銜的合稱。 周 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書·周官》:“立太師、太傅、太保,茲惟三公,論道經邦,燮理陰陽。”一說以司馬、司徒、司空為三公。見《漢書·百官公卿表序》。.古代中央三種
- 碑的解釋 碑 ē 刻上文字紀念事業、功勳或作為标記的石頭:石碑。豐碑。墓碑。口碑。碑文。碑碣。碑刻(刻在碑上的文字或圖畫)。碑拓(?)。碑帖。碑林。裡程碑(a.設于道路旁邊用以記載裡數的标志;b.喻在曆史發展進
網絡擴展解釋
“三公山碑”是漢代碑刻,但需注意其具體指向可能涉及不同時期的碑刻。綜合權威資料,主要有以下兩類解釋:
一、東漢《祀三公山碑》(元初四年)
-
曆史背景
該碑刻于東漢元初四年(117年),全稱《漢常山相馮君祀三公山碑》,由常山相馮君為消除天災人禍、祈求國泰民安而立。碑文記載了東漢時期連年遭受羌人侵擾、蝗旱災害後,通過祭祀三公山神獲得甘露與豐收的史實。
-
内容與形制
碑高1.7米,寬0.7米,現存河北元氏縣封龍書院漢碑堂。碑文共10行,約200字,記述祭祀活動及社會狀況,為研究東漢社會、宗教及書法演變提供了重要資料。
-
藝術特色
- 字體風格:篆隸相融,是漢字由篆轉隸的過渡代表。筆畫方折峻利,兼具古樸與流暢,被鄧石如、吳昌碩等書法家臨摹推崇。
- 章法布局:行間茂密,大小穿插,虛實相生,形成獨特的空間布白,具有行草書的動态美感。
二、光和四年《三公山碑》
部分文獻提及另一塊刻于東漢光和四年(181年)的碑刻,隸書二十四行,殘存三四百字,額題“三公之碑”,左右刻“封龍君”“靈山君”。但此碑信息較少,可能與《祀三公山碑》存在混淆或名稱重疊。
三、其他釋義
個别網絡詞典将其引申為成語,比喻聲望極高的人或事物,但此用法缺乏權威文獻支持,需謹慎使用。
“三公山碑”主要指東漢元初四年的《祀三公山碑》,具有重要曆史與藝術價值;光和四年的同名碑刻記載較少。若需深入研究,可參考故宮博物院等權威機構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二
<三公山碑>是指位于中國山東省濟甯市曲阜市三公山下的一塊古碑。下面将為您介紹其詞義、拆分部首和筆畫、來源、繁體、古時漢字寫法、例句,以及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等相關信息。
一、詞義:
《三公山碑》指的是曲阜市三公山下的一塊古碑,其内刻有孔子的《弟子規》。這塊碑是對孔子的崇敬和紀念,也是中國文化傳承的重要文物之一。
二、拆分部首和筆畫:
三公山碑的拆分為:三(木)公(八)山(山)碑(石)。拆分後的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木(4畫)、八(2畫)、山(3畫)、石(5畫)。
三、來源:
三公山碑于北宋至元世祖時期(公元960-1368年)刻制。該碑原刻在曲阜的三公山上,寓意着孔子的三起居處:西(周公廟)、東(孔廟)和南(孔林)。目前,此碑保存在曲阜孔廟内,是孔廟的重要景點之一。
四、繁體:
“三公山碑”的繁體字為「三公山碑」。
五、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對于《三公山碑》而言,古時字曾寫作「三公山碑」。
六、例句:
一些引用《三公山碑》的例句:
1. 學習《三公山碑》是了解孔子思想的重要途徑之一。
2. 曲阜的三公山碑見證了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七、組詞:
與《三公山碑》相關的組詞包括:三公、山下、碑文等。
八、近義詞:
《三公山碑》的近義詞包括:孔子銅像、孔子祠堂、孔子故居等。
九、反義詞:
《三公山碑》沒有明确的反義詞,但可以根據描述内容使用一些相對的詞語,例如:不是孔子的,非聖賢所居住的等。
總結:
《三公山碑》指的是位于中國山東省濟甯市曲阜市三公山下刻有孔子《弟子規》的古碑。其拆分部首和筆畫分别為木、八、山、石。該碑于北宋至元世祖時期刻制,如今保存在曲阜孔廟内。在古時漢字寫法中,古文形式為「三公山碑」。組詞有三公、山下、碑文等。近義詞包括孔子銅像、孔子祠堂等,反義詞可從不是孔子的角度進行描述。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