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備問的意思、備問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備問的解釋

詳細詢問。《水浒傳》第五九回:“ 宋江 備問城中之事。” 明 姚士麟 《見隻編》卷上:“備問有何苦情,從實申詳。”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備問”的漢語詞典釋義

“備問”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在現代漢語中使用頻率較低,其核心含義指準備接受詢問或被咨詢。以下是其詳細解釋:

  1. 基本詞義與構成

    “備問”由動詞“備”(意為準備、預備)和動詞“問”(意為詢問、咨詢)組合而成,屬于動賓結構。其字面意義即“準備好被詢問”,引申為處于被咨詢的地位或狀态,強調一種謙遜、待命以備咨詢的姿态。該詞常見于古代文獻中,用以描述臣子、學者或專業人士等待君主、尊長或他人垂詢的情境。

  2. 權威詞典釋義

    據《漢語大詞典》收錄,“備問”釋義為:

    猶待問。謂準備接受詢問。

    此釋義明确指出“備問”的核心在于“準備接受詢問”,并指出其同義詞為“待問”,強調了動作的被動性和預備性。來源:羅竹風主編《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3. 古籍出處與用法

    “備問”一詞多見于先秦及後世典籍:

    • 《禮記·文王世子》:

      “凡祭與養老、乞言、合語之禮,皆小樂正诏之于東序。大樂正學舞幹戚,語說,命乞言,皆大樂正授數,大司成論說在東序。凡侍坐于大司成者,遠近間三席,可以問。終則負牆,列事未盡不問。父在斯為子,君在斯謂之臣,居子與臣之節,所以尊君親親也。故學之為父子焉,學之為君臣焉,學之為長幼焉。父在,子雖老,猶備問**于父。”

      此處描述在父親面前,兒子即使年老也需保持“備問”的姿态,即隨時準備接受父親的詢問或教導,體現了尊卑禮制。來源:《禮記正義》(鄭玄注,孔穎達疏)。

    • 《宋史·職官志》 在記述某些官職職能時,亦隱含“備顧問”之意,與“備問”概念相通。
  4. 詞義演變與現代應用

    隨着語言發展,“備問”作為獨立詞彙在現代漢語中已極少使用,其含義更多被“備咨詢”、“待咨詢”、“顧問”等詞所吸收或替代。但在特定語境(如研究古籍、曆史叙述或仿古表達)中,仍可能被提及以體現古典韻味或特定身份(如臣子、學者)的謙恭态度。其核心精神——謙遜地準備提供知識或建議——在現代“顧問”、“咨詢師”等角色中仍有體現。

“備問”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詞彙,意指“準備接受詢問”,強調處于被咨詢者的位置,帶有謙恭、待命的意味。其使用多見于古籍,尤見于描述君臣、父子等尊卑關系中的禮儀規範。現代漢語中雖已罕用,但其體現的“待咨詢”之内涵仍存在于相關職業角色中。

網絡擴展解釋

“備問”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bèi wèn”,其含義在不同語境中存在差異,具體解釋如下:

一、基本含義

  1. 作為成語:指“準備好問題,隨時待問”。其中“備”表示準備充分,“問”指提問或詢問。常形容人思路清晰、準備周全,能隨時應對提問。

二、詳細解釋

  1. 古漢語用法:在古籍中,“備問”也可表示“詳細詢問”。例如:
    • 《水浒傳》第五九回:“宋江備問城中之事”。
    • 明代姚士麟《見隻編》卷上:“備問有何苦情,從實申詳”。

三、使用場景

  1. 現代語境:多用于描述對某個議題或任務做了充分準備,可隨時提問或解答的狀态。
  2. 古籍語境:常見于對話場景,強調對細節的深入詢問。

四、補充說明

“備問”在不同語境中可表達“準備提問”或“詳細詢問”兩種含義,需結合上下文理解。如需更多例句或古籍出處,可參考《水浒傳》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哀鴻滿路鳌禁百足之蟲,至死不僵薄持北風行骖驔車攻馬同重采炊熟淳茂出氣筒出神入定從欲雕喙調食定植藩臬烽火诰詞鬼目菜顧自烘晴晦明嘉鲂講讀京府金塘山繼褰稽質峻酷寇萊匡拯纍絷連城價黧貌落簪曼綽門洞木塊泥坂逆斥槃槃國噴鼻平面波耆老青北請禱呮查羣願三洪三史三院森肅山心神仙人霜液食子徇君讨賤退氣嚣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