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驿站的館舍。 唐 韓愈 《招揚之罘》詩:“ 之罘 南山來,文字得我驚。館置使讀書,日有求歸聲。”
“館置”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其含義主要可從以下兩方面解析:
驿站的館舍
該詞最早見于唐代韓愈《招揚之罘》詩:“之罘南山來,文字得我驚。館置使讀書,日有求歸聲。”。詩中“館置”指驿站中供人暫居、讀書的場所,強調其作為臨時居所的功能。古代驿站是傳遞文書、官員往來的中轉站,因此“館置”也隱含彙聚人員、短暫停留的意象。
部分現代資料(如)将其解釋為成語,意為“集中人才、智慧以發揮作用”。這一說法可能源于對“館”和“置”字義的引申(“館”可指彙集場所,“置”有安置之意),但缺乏明确的曆史文獻或權威詞典支持。目前主流考據仍以唐代詩文中的“驿站館舍”為原始含義。
建議在閱讀古文時優先參考傳統釋義,若需引用現代擴展義,需注明出處或語境。
館置是一個漢字詞語,它的拼音是guǎn zhì。它有兩個基本意思:
1. 建造或設立館舍,特指設立藏書館或博物館等文化機構。
2. 移置或安置某物于館内。
館置這個詞的拆分部首是戈(gē),座(zuò)。
館置這個詞一共有16個筆畫。
館置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漢語。在古代,館指的是官方設立的接待和儲存文書、文獻的場所,置指的是安置或放置。隨着時間的推移,這個詞逐漸演變為現代意義的“館置”。在繁體字中,館置這個詞的寫法仍然是「館置」,沒有變化。
在古代,館置的寫法可能與現在有所不同。具體的古代寫法如下:
館 - 彖形從戈,聲符,在長屋内安置文獻的地方,引申為設有官署,類型于其他稱謂;在集會場所做官方性質的聚會,存放百官文書的地方。
置 - 會意字,從矢,廣兩人面立,寓牖的房子改矢,是牖與從戈拆,加初衡去乞得廣大空位導緻相遇互換地點。
1. 圖書館要及時更新館藏。
2. 博物館将珍貴文物置于展覽室内。
館置可以組成其他詞語,如圖書館、博物館。
近義詞:館藏、館内。
反義詞:借出、歸還。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