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進後退都有障礙,謂進退兩難。語出《易·大壯》:“羝羊觸藩,不能退,不能遂。” 孔穎達 疏:“退謂退避,遂謂進往。”羝,公羊。藩,籬笆。 清 魏源 《籌漕篇上》:“進退觸藩,計當安施,幸蚤圖之,毋悔噬臍。”亦作“ 進退觸籬 ”。《禅真後史》第四四回:“進退觸籬,實為難處。”
“進退觸藩”是一個漢語成語,具體解釋如下:
若需更多例句或文獻出處,可參考《周易》原文或古代注釋類典籍。
《進退觸藩》是一個成語,意思是指在行動或思考中進退都受到限制或困擾,沒有自由發展的空間。
拆分部首和筆畫:
進(辶+辰):辶是行走的意思,辰表示時間的單位。
退(辶+爪):爪表示手的形狀。
觸(角+虍):觸表示碰撞、接觸,虍表示虎的頭部。
藩(艹+反+廣):艹表示植物,反表示反方向,廣表示廣闊。
來源:
這個成語最早出現在《論語·陽貨》一篇中,原文為:“公疾書之不居也,居也,則必讀者;觸藩而不讀焉,得仁矣!”這裡“觸藩而不讀焉”一句意指背離而不同流合污。後來演變為通用成語,形容處境受限。
繁體:
進退觸藩
古時候漢字寫法:
進→進
退→退
觸→觸
藩→蕃
例句:
他對這個項目的進展感到非常困惑,感覺自己進退觸藩。
組詞:掙脫藩籬
近義詞:進退兩難、左右為難
反義詞:自由自在、無拘無束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