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澄心堂紙的意思、澄心堂紙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澄心堂紙的解釋

南唐 後主 李煜 所造的一種細薄光潤的紙,以 澄心堂 得名。 宋 歐陽修 《六一詩話》:“餘家嘗得 南唐後主 澄心堂紙, 曼卿 為餘以此紙書其《籌筆驛》詩。” 元 費著 《箋紙譜》:“澄心堂紙,取 李氏 澄心堂 樣製也,蓋表光之所輕脆而精絶者。”亦省稱“ 澄心紙 ”。 宋 歐陽修 《和劉原父澄心紙》:“君家雖有澄心紙,有敢下筆知誰哉。” 清 周亮工 《書影》卷四:“ 徐熙 畫花果,多在澄心紙上。”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澄心堂紙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宮廷用紙,始創于五代十國時期的南唐。其名稱來源于南唐後主李煜在金陵(今南京)宮廷中處理政務的場所——澄心堂。這種紙張代表了唐宋時期手工造紙工藝的巅峰水平,具有極高的曆史和文化價值。

一、定義與基本特征

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澄心堂紙特指南唐時期由徽州地區精工制造、專供宮廷使用的優質紙張。其核心特征包括:

  1. 原料考究:以青檀皮為主要原料,經反複蒸煮、漂白制成純白紙漿(參考:《中國造紙史》,潘吉星著)。
  2. 工藝精湛:需經上百道工序,包括木杵捶打、日光漂曬等,成品“堅潔如玉,細薄光潤”(《文房四譜·紙譜》記載)。
  3. 外觀特質:紙面光滑如蠶繭,質地綿韌可對光透影,墨色附着效果極佳(故宮博物院藏品分析報告)。

二、曆史淵源與地位

  1. 宮廷背景:南唐後主李煜設立澄心堂貯藏此紙,命監造官梅詢督造,成為禦批專用紙(《南唐書·後主本紀》)。
  2. 文人推崇:宋代歐陽修得此紙後轉贈梅堯臣,梅作詩贊曰:“滑如春冰密如繭”,蘇轼、米芾等均以用此紙為榮(《中國文房四寶》期刊論文)。
  3. 工藝傳承:宋代仿制者衆,但“李主澄心堂為第一”的論斷已成定評(《洞天清錄》趙希鹄著)。

三、文化影響與存世

該紙對後世宣紙工藝産生深遠影響,現存真品僅十餘件:

權威文獻參考:

  1. 潘吉星《中國造紙技術史稿》(文物出版社)
  2. 故宮博物院官網“文房四寶”專題
  3. 《辭海》(第七版)“澄心堂紙”詞條
  4. 中國國家圖書館“古籍用紙鑒定數據庫”

(注:因古籍實物鍊接受限,建議通過博物館數字典藏系統查詢高清影像,如故宮博物院“數字文物庫”收錄的澄心堂紙樣本編號:z000191)

網絡擴展解釋

“澄心堂紙”是中國古代南唐時期(約10世紀)出現的一種頂級手工紙,屬于宮廷禦用紙,也是南唐文房三寶之一。以下是其詳細解析:

一、詞義與起源

  1. 基本含義
    指南唐宮廷特制的高級紙張,因産于皇宮藏書處“澄心堂”而得名。據《徽州府志》記載,其制作始于南唐,以安徽黟縣、歙州(今黃山地區)為産地。

  2. 得名由來
    南唐後主李煜重視造紙工藝,特設“澄心堂”作為皇家藏書和造紙場所,此處精制的紙張遂以“澄心堂紙”命名。


二、特點與工藝

  1. 物理特性

    • 質地:細薄光潤如卵膜,堅韌如玉,可制成長達50尺的勻薄紙幅。
    • 功能:吸墨性強且不易暈染,表面光滑適合作書畫。
  2. 曆史評價
    被公認為“中國造紙史上最好的紙”,與李廷珪墨、端溪硯并稱南唐文房三寶。


三、文化影響

宋代文人如歐陽修、梅堯臣曾賦詩贊美澄心堂紙,清代仍有仿制。其工藝對後世宣紙等名紙發展有深遠影響。

四、補充說明

部分資料(如)提到“澄心堂紙”被引申為形容“心地純淨無私”的成語,但此用法較少見,主流含義仍指向紙張本身。

别人正在浏覽...

阿等柏洞般涉調·哨遍·高祖還鄉爆竹筒子尺口沖溶出奇不窮道亡度過反關風鳥服乘格格不納隔厭搆讦挂綠官身官收桂策軌路何謂呼鷹台矯失佳色加席基波津費禁口赍送即刑苛殃廉裾吝惜媽媽論兒馬思哥油昧薆眉妩暝煙擗慄平布平頂青鴉窮幕氣序阙裡濡墨如數乳台散聖三心兩意深喏舜顔鎖索稣舒通進團結一緻妄意寤生無線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