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廟後,在太廟聽政,稱“視朔”。《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 孔穎達 疏:“視朔者,公既告廟受朔,即聽視此朔之政,是其親告朔也。”
“視朔”是中國古代禮制中的特定儀式,指帝王或諸侯于每月初一(朔日)舉行的祭告、聽政活動。根據《漢語大詞典》釋義,該詞源于《禮記·玉藻》“天子聽朔于南門之外”,《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等先秦典籍記載,包含兩個核心要素:
一、祭告儀式
古代帝王在明堂向祖先及天地神靈獻祭,通過占卜、獻牲等儀式宣告新月的開始。《周禮·春官》載有“頒告朔于邦國”制度,說明這是确立統治合法性的宗教儀式,需由專職官員主持。
二、聽政程式
諸侯在太廟接受群臣述職并頒布當月政令,《春秋公羊傳·文公六年》注疏稱:“每月告朔朝廟,謂之視朔”。東漢經學家鄭玄在《禮記注》中強調,此乃“正君臣之位”的重要政治活動。
隨着時代演變,該制度在秦漢後逐漸簡化為象征性禮儀,至唐代完全廢止。清代學者顧炎武在《日知錄》中考證:“後世雖存告朔之虛名,而實政不行”,揭示了其從實際政務向禮儀符號的轉變過程。
“視朔”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一種儀式,具體指天子或諸侯在每月初一(朔日)進行的政治與祭祀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視朔”指每月朔日(農曆初一),天子或諸侯在祭告祖廟後,于太廟處理政事的儀式。這一活動體現了古代“敬天法祖”的政治傳統,将祭祀與聽政結合,強調政權的合法性源于祖先與天意。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 說明魯僖公在完成視朔儀式後,登台觀測天象并記錄,符合禮制規範。孔穎達進一步注解:“視朔者,公既告廟受朔,即聽視此朔之政。”
視朔制度反映了先秦時期“政教合一”的特點,通過固定儀式強化統治秩序,後隨周王室衰微逐漸形式化,但仍是研究古代禮制的重要切入點。
暗室虧心百廢變嫌不肖钗镮抄掠春蚓筆除掃翠呆呆寸意達師訂編定昏第一炮隊旗二京藩邦翻衾倒枕奉祠奉貢改名易姓高頂帽恭喜規條宏覽灰化甲作金脈愧屈麗句清詞理治羅茵蠻幹目瞪心駭鳥火排袅彭祖拼死竊位素餐輕死重氣青鹢蛩蟁氈鵲山湖溶油鞣革十三史水箱四隈搜查堂布天父同部通覽頭龍頹肩危亂僞謬獻俘寫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