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諸侯每月朔日祭告祖廟後,在太廟聽政,稱“視朔”。《左傳·僖公五年》:“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 孔穎達 疏:“視朔者,公既告廟受朔,即聽視此朔之政,是其親告朔也。”
“視朔”是古代中國禮制中的一種儀式,具體指天子或諸侯在每月初一(朔日)進行的政治與祭祀活動。以下是詳細解釋:
“視朔”指每月朔日(農曆初一),天子或諸侯在祭告祖廟後,于太廟處理政事的儀式。這一活動體現了古代“敬天法祖”的政治傳統,将祭祀與聽政結合,強調政權的合法性源于祖先與天意。
《左傳·僖公五年》記載:“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 說明魯僖公在完成視朔儀式後,登台觀測天象并記錄,符合禮制規範。孔穎達進一步注解:“視朔者,公既告廟受朔,即聽視此朔之政。”
視朔制度反映了先秦時期“政教合一”的特點,通過固定儀式強化統治秩序,後隨周王室衰微逐漸形式化,但仍是研究古代禮制的重要切入點。
視朔是一個漢字詞語,音讀為shì shuò。它由「見」和「朔」兩個部分組成。
「見」是一個意思為「看見」的文字,表示對事物的觀察和認知。它是漢字的一個常用部首,形狀類似于人的眼睛,表示視覺。以「見」為部首的字還有「觀」、「現」等。
「朔」是一個意思為「月初」的文字,表示每月的第一天。它是漢字的一個少見的部首,形狀類似于月亮。以「朔」為部首的字還有「朝」、「望」等。
視朔一詞的來源并不明确,可能是古代用來描述某種儀式或觀察行為的詞彙。目前已較少使用,可以理解為「觀察月初」或「觀察新月」的意思。
在繁體字中,視朔的寫法與簡體字保持一緻。
在古代漢字書寫方式中,「見」的寫法與現代略有不同,常使用左邊加橫折的形式表示斜視的眼睛,而「朔」的寫法與現代一緻。
例句:
1. 我今天早上視朔起來,看到了一輪明亮的新月。
2. 視朔之時,因為陰天,月亮并不太明顯。
組詞:觀朔、朔月、朔雪、朔風。
近義詞:觀察、注視、見到。
反義詞:忽視、瞎眼、閉目。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