頓阻的意思、頓阻的詳細解釋
頓阻的解釋
停滞阻塞。 章土钊 《王船山史說申義》:“彼視之其氣頓阻,其性抑又為之潛移也。”
詞語分解
- 頓的解釋 頓 (頓) ù 很短時間的停止:停頓。頓宕。抑揚頓挫。 忽然,立刻,一下子:頓然。頓即。頓悟。茅塞頓開。 叩,跺:頓首再拜。 處理,設置:安頓。整頓。 疲乏:困頓。勞頓。 書法上指運筆用力向下而暫不移
- 阻的解釋 阻 ǔ 險要的地方:“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可伏兵”。 攔擋:阻擋。阻隔。阻攔。阻力。阻撓。梗阻。勸阻。阻擊。阻抑。阻滞。阻難(刵 )。阻塞(?)。 艱難:道阻且長。 筆畫數:; 部首:阝; 筆順編
網絡擴展解釋
“頓阻”是一個漢語詞語,其核心含義為停滞阻塞,多用于描述行動、進程或事物因受到阻礙而中斷或無法繼續推進的狀态。以下是詳細解析:
基本含義
- 字義分解:
- 頓:本義為“停頓、忽然”,可引申為突然停止或處理(如“頓足”“頓悟”)。
- 阻:指“阻礙、阻擋”,強調外力的幹擾或障礙。
- 組合義:兩字結合後,強調因突發或顯著的阻礙導緻進程中斷。
使用場景
- 書面語境:常見于文學、曆史或學術讨論中,例如章士钊在分析曆史現象時提到“其氣頓阻,其性潛移”。
- 描述受阻狀态:如古代文獻中記載的行政事務受阻(“煎辦頓阻節”)或抽象概念的停滞(如氣勢、計劃等)。
延伸解析
- 與近義詞對比:
- 停滞:僅強調停止,不突出外力作用。
- 頓阻:更強調因外部阻礙導緻的突然中斷,隱含被動性。
- 情感色彩:多含消極意味,暗示對正常進程的幹擾。
例句參考
- 曆史分析:“新政推行之際,因舊勢力反撲,改革進程屢遭頓阻。”
- 文學描寫:“江水奔流至此,受山石頓阻,激蕩成漩。”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中的用法,可參考章士钊《王船山史說申義》或詩詞古文網中的例證。
網絡擴展解釋二
頓阻(dùn zǔ)一詞意思及來源
頓阻
頓阻是一個漢字詞組,由兩個字組成。頓(dùn)意為停頓、阻(zǔ)意為阻礙。頓阻的意思是停頓阻礙,指某事物在進行過程中因為一些原因而停滞不前。
拆分部首和筆畫
拆分部首和筆畫
頓阻的拆分部首為“阝”,它意味着與“阻”有關聯的字,表示與“阻礙”、“阻止”有關的意思。頓阻的兩個字的總筆畫數是14畫,其中頓是8畫,阻是6畫。
繁體字形
繁體字形
頓阻的繁體字形是「頓阻」。在繁體字中,「頓」的字形與簡體字「頓」相似,「阻」的字形也與簡體字相同。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時候漢字寫法
在古時候,頓阻兩個字的寫法與現代漢字有所不同。古時候的寫法是「頓阻」,與現代繁體字形相同。
例句
例句
1. 由于道路施工的頓阻,交通堵塞了幾個小時。
2. 經濟增長的頓阻導緻了失業率的上升。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近義詞和反義詞
組詞:頓然、阻擋、阻礙。
近義詞:障礙、阻止、滞礙。
反義詞:順利、暢通、通暢。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