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目不識丁的意思、目不識丁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目不識丁的解釋

[completely illiterate;be totally ignorant;do not know one's ABC] 很少受過教育的或沒有受過教育;尤指不能讀、寫

一個目不識丁的老頭

詳細解釋

連丁字都不識。形容人不識字或沒有學問。語出《舊唐書·張弘靖傳》:“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明 楊漣 《劾魏忠賢************罪疏》:“金吾之堂,口皆乳臭;誥敕之館,目不識丁。”《警世通言·鈍秀才一朝交泰》:“他兩個祖上也曾出仕,都是富厚之家,目不識丁,也頂個讀書的虛名。” 清 昭槤 《嘯亭雜錄·蘇昌》:“其子 富綱 為 滇 督幾二十年……目不識丁,凡有文稿,皆倩吏胥講釋,合省傳為笑柄。” 魯迅 《且介亭雜文·門外文談》:“說起大衆來,界限寬泛得很,其中包括着各式各樣的人,但即使‘目不識丁’的文盲,由我看來,其實也并不如讀書人所推想的那麼愚蠢。”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目不識丁”是一個常用的漢語成語,其詳細解釋如下:

一、基本釋義

“目不識丁”字面指連最簡單的漢字“丁”都不認識,引申為形容人一字不識,完全沒有文化或文化水平極低。其中:

二、權威詞典釋義

  1.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

    解釋為“形容人不識字或沒有文化”。

  2. 《漢語大詞典》:

    釋義為“丁為最簡單之字,不識丁,喻人不識一字”。

三、曆史典故與出處

成語最早見于《舊唐書·張弘靖傳》:

唐代幽州節度使張弘靖訓斥士兵時曾說:“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後人據此提煉為“目不識丁”。

宋代詩人陸遊在《劍南詩稿》中亦有“識字粗堪供賦役,不須辛苦慕公卿”之句,暗含對文化缺失的感慨。

四、近義詞與反義詞

五、使用場景與文化内涵

  1. 批判性語境:

    批評教育缺失或文化落後現象,如:“在偏遠地區,部分老人仍目不識丁。”

  2. 自謙表達:

    偶用于自嘲知識不足,如:“我對科技目不識丁,還請多指教。”

  3. 社會意義:

    反映古代對文化教育的重視,凸顯識字能力作為社會參與的基礎。

參考資料

網絡擴展解釋

“目不識丁”是一個漢語成語,以下是詳細解釋:

基本釋義

形容人連最簡單的字都不認識,完全缺乏文化知識,通常帶有貶義。其字面含義是“眼睛不認識‘丁’字”,因“丁”字結構簡單,常代指最基礎的漢字。

出處與典故

成語最早見于《舊唐書·張弘靖傳》中記載的唐代故事:“今天下無事,汝輩挽得兩石力弓,不如識一丁字。” 張弘靖用此諷刺士兵空有武力卻無文化。
此外,民間還有一則趣味故事:一富商重金請人教兒子認“丁”字,但兒子最終仍将“釘子”說成“金棍子”,凸顯了文盲的荒謬。

用法特點

  1. 語法功能:多作謂語或定語,如“他雖目不識丁,卻精通手藝”。
  2. 語境色彩:常用于批評缺乏基本教育的人,或自謙文化水平低。例如明末《警世通言》中諷刺虛名讀書人“目不識丁”。

社會背景

古代因教育資源匮乏,普通百姓多不識字。據考,唐代科舉考生僅占總人口0.01%,印證了“目不識丁”現象的普遍性。

延伸讨論

關于“丁”字的争議:有學者認為原文可能是“個”字,因古籍傳抄訛誤演變為“丁”,但此說法尚未形成定論。

以上内容綜合了成語的語義、曆史淵源及文化背景,如需了解更詳細出處或用法案例,可查閱《舊唐書》《警世通言》等文獻。

别人正在浏覽...

安體豹關寶攤坌至璧馬筆劄鉢盂殘棄層标岑樓犲山尺有所短﹐寸有所長忡弱傳粉蹙鞠抵粗蠹蝝法人股發網焚煎掴混過激論國經海日槐望荒急甲正緊地鏡石浸漫局顧橘中叟開頭空調斂态獵獸嶺僥龍雨馬嚼鐵沒什麽美益求美萌蘖鱴刀命薄陫側毗倚破城謙辭慶快确瘠燃犀手柬授衣假水狀元思蒓俗囿跳傘五鬼鬧判吾科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