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鼓風用的革囊。《後漢書·楊琁傳》:“ 琁 乃特制馬車數十乘,以排囊盛石灰於車上,繫布索於馬尾,又為兵車,專彀弓弩,剋期會戰。” 李賢 注:“排囊,即今囊袋也。排音蒲拜反。”
“排囊”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從以下兩方面進行解析:
“排囊”指鼓風用的革囊,即古代用于鼓風的皮質工具。這一解釋在《後漢書·楊琁傳》中有明确記載:楊琁曾将排囊裝滿石灰用于戰術,通過馬尾布索控制石灰的擴散,配合弓弩兵車作戰。李賢注釋中也提到“排囊即今囊袋”,說明其功能類似現代的風袋或氣囊。
部分資料(如查字典)提到“排囊”可作成語使用,比喻将内部積存的事物全部傾瀉出來。例如形容人吐露内心積怨或揭露内部問題。但此用法在權威文獻中較少見,可能為現代引申義。
建議在學術或曆史語境中以實物工具解釋為主,若涉及文學比喻需謹慎考據來源。
《排囊》是一個漢字詞語,意為使肺不再囊積液體,常用于醫學領域描述治療肺部疾病的方法。
《排囊》的拆分部首是“氵”和“囗”,氵是水的偏旁部首,囗是圍住的意思。它的總筆畫數為10畫。
《排囊》是由“排”和“囊”兩個字組合而成。其中,“排”的本義是排除、除去,引申為治理、清除等含義;“囊”的本義是口袋,引申為承載、包容等含義。結合起來,表示清除肺部囊積的液體。
《排囊》的繁體字為「排囊」,寫法與簡體字相同。
根據《康熙字典》,古時候《排囊》的寫法為「排膿」,用膿表示肺腺囊腫積聚的液體。
1. 經過手術,醫生成功排除了他肺部的囊積水。
2. 通過排囊術,她的肺病得到了有效治療。
排洩、排汗、排尿、囊腫、囊化、囊性等。
近義詞:排液、排膿
反義詞:囊收、囊積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