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疏遠者親附。《漢書·梁平王劉襄傳》:“以廣公族附疏之德,為宗室刷污亂之恥,甚得治親之誼。”
“附疏”是一個古代漢語詞彙,其核心含義為“使疏遠者親附”,即通過某種方式讓原本關系疏遠的人變得親近或歸附。以下是詳細解析:
該詞出自《漢書·梁平王劉襄傳》中的例句:
“以廣公族附疏之德,為宗室刷污亂之恥,甚得治親之誼。”
意為通過彰顯宗族中團結疏遠者的德行,來洗刷宗室内部的污名,體現和睦親族的道義。
部分文獻列舉了與“疏”相關的成語(如“暗香疏影”“弊衣疏食”),但需注意這些詞彙與“附疏”無直接關聯,屬于“疏”字的其他用法。
如需進一步探究,可查閱《漢書》原文或權威古漢語辭典(如漢典)。
《附疏》是由兩個漢字組成的詞語。其中,“附”字的意思是附加、追加,表達了向前加入新的東西;“疏”字的意思是解釋、注解,表示對某一内容進行解說。所以,《附疏》的意思就是向某一内容中追加解釋或注解。
拆分為部首和筆畫可以分别拆分為“阜”和“18畫”。其中,“阜”是“阝”的旁邊部首,表示與土有關的意思;而“18畫”表示需要劃18個筆畫來書寫《附疏》這個詞。
《附疏》這個詞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典籍《尚書》中的“大禹谟”,其中有一句話是:“成篆《五教終始》、《名谟方露》、《克定伐宛》、《附疏小訓》。”這句話中提到了《附疏小訓》,也就是以前的一種注解類型。
在繁體字中,《附疏》的寫法與簡體字相同,沒有變化。
在古時候,漢字寫法有許多不同,但《附疏》這個詞在古代的寫法與現代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區别。
例句:“他撰寫了一本學術論文,并在論文末尾添加了詳細的《附疏》。”
與《附疏》相關的組詞有:附注、疏文、附錄等。
近義詞有:注釋、解釋、解讀。
反義詞有:原文、全文。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