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打通狀的意思、打通狀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打通狀的解釋

申遞向上呈轉的狀子。《警世通言·範鳅兒雙鏡重圓》:“自諒前事年遠,無人推剝,不可使 範氏 無後,乃打通狀到禮部,復姓不復名,改名不改姓,叫做 範承信 。”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打通狀”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可結合多個來源進行解釋:

  1. 基本定義
    “打通狀”指申遞向上級呈轉的狀子,即通過非正常程式直接向更高層機構提交訴狀或文書,屬于越級上告的行為。例如在《警世通言·範鳅兒雙鏡重圓》中,範承信為恢複本姓,選擇“打通狀到禮部”,繞過常規流程直接向中央部門申請。

  2. 曆史背景與使用場景
    該詞常見于古代司法或行政語境,反映當時官僚體系中申訴渠道的特殊性。由于層級制度嚴格,越級上告通常需特殊理由,如案例中範承信因家族傳承問題選擇“打通狀”。

  3. 結構與詞義解析

    • 打:此處指“遞交、呈送”;
    • 通:意為“直達、貫通”;
    • 狀:即訴狀或文書。
      組合後強調“繞過中間層級直接提交”的行為。
  4. 現代適用性
    當代法律體系已規範申訴程式,“打通狀”一詞多用于曆史文獻或文學作品中,實際行政或司法中較少見。

總結來看,“打通狀”是古代越級申訴的特定形式,其定義和用例在權威典籍及文學作品中均有明确記載,體現了傳統社會層級制度的複雜性。

網絡擴展解釋二

打通狀

《打通狀》是一個成語,由“打通”和“狀”兩個字組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打通”拆分部首:扌、門

“打通”筆畫:8畫

“狀”拆分部首:⺥、目

“狀”筆畫:7畫

來源:

《打通狀》一詞最早見于《孟子·告子上》:“子犯誤而不悔其狀者。”其意指犯了錯誤而不願悔過的人。後來,這個詞逐漸演變為一個成語,用來形容不願改正錯誤,固執己見的人。

繁體寫法:

繁體中文書寫時,将《打通狀》中的兩個字保持原樣,沒有變化。

古時候漢字寫法:

古代漢字書寫方式較為規範,與現代漢字有一些細微的差别。《打通狀》這個詞在古代漢字中的寫法與現代大緻相同,隻是筆畫的書寫順序可能有所不同。

例句:

他一直堅持己見,不肯打通狀,導緻争論無法解決。

組詞:

打通道、打通了、打通困難、打通一下、打通電話

近義詞:

固執、死闆、頑固、不聽勸告

反義詞:

虛心、接受批評、改過自新、悔過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