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金、银、铜。一说指铜之青白赤三色。《书·禹贡》:“厥贡惟金三品。” 孔 传:“﹝三品﹞金银铜也。” 孔颖达 疏:“金既总名而云三品,黄金以下,惟有白银与铜耳…… 郑玄 以为金三品者,铜三色也。”《诗·鲁颂·泮水》“大赂南金” 汉 郑玄 笺:“ 荆 扬 之州贡金三品。” 孔颖达 疏:“彼注云:三品者,铜三色也。 王肃 以为三品金银铜。 郑 不然者,以 梁州 云‘厥贡鏐铁银鏤’。《尔雅·释器》云:黄金之美者谓之鏐,白金谓之银。贡金银者既以鏐银为名,则知‘金三品’者,其中不得有金银也……三色者,盖青白赤也。” 明 徐渭 《会稽县志诸论·山川论》:“ 夏 之物於 扬州 ,亦止曰贡金三品、瑶、琨、篠、簜、齿、革、毛、羽、木而已。”
"金三品"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概念,特指三种不同成色或价值的金属货币。其详细释义如下:
一、核心定义 "金三品"指古代作为货币流通的三种金属:黄金、白银、赤铜(或精炼青铜)。该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记载扬州贡"厥贡惟金三品",汉代经学家郑玄注:"金三品者,铜三色也"(一说为金银铜),后成为历代货币体系的代称。
二、历史源流与制度内涵
先秦起源
夏商周时期已出现金属货币分级制度。《史记·平准书》载:"虞夏之币,金为三品:或黄、或白、或赤",对应黄金(上币)、白银(中币)、铜(下币),体现"子母相权"的货币思想。
汉代法定化
汉武帝推行"白金三品"币制(银锡合金铸币),将金属价值明确分级:
此举标志金属货币的官方等级体系确立(《汉书·食货志》)。
经济功能
三品金属对应不同交易场景:
形成"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的货币金字塔(唐代杜佑《通典》)。
三、文化延伸意义 "金三品"衍生出"财富等级"的象征意义。清代顾炎武《日知录》称:"古者金三品,富贵者藏金,次者藏银,贫者藏铜",反映古代社会的财富分层观念。
学术争议注:关于"三品"具体所指,存在"金银铜"(《史记》集解)与"铜三色"(郑玄说)两派观点,现代学者彭信威《中国货币史》认为其本质是"金属货币的价值分层制度"。
权威参考文献
“金三品”是中国古代文献中的术语,主要有两种解释,其含义和来源如下:
金属分类说
指金、银、铜三种金属。这一说法源自《尚书·禹贡》中“厥贡惟金三品”的记载,孔安国注疏明确将“三品”解释为金、银、铜。古代常以此作为地方贡赋的贵重物资。
铜色分类说
另一说认为“三品”指铜的三种颜色,即青、白、赤(红)。汉代郑玄在注解《诗经》时提出此观点,认为不同颜色的铜代表不同品质。
部分现代资料(如)将“金三品”引申为形容地位显赫或能力卓越的人,但这种用法较少见于权威典籍,可能是基于“三品”官职等级(如古代官员的“正、副、从”品级)的联想。
“金三品”的原始含义更倾向于金属分类或铜色区分,与古代经济、贡赋制度密切相关;现代引申的“地位象征”需结合语境谨慎使用。
白衣尚书版辕暴溢博厚不停当长笛邻家朝夕不保乘间出分子春贷痤瘕貂续反败为胜房墨放映凡例鲋鰅付嘱高了高素攻劘光远古代英雄的石像龟缩国富兵强憨獠河洛淮海戏活法精湛僒束钜鏕看候狼贪鼠窃料石裂域罗斋面商面约暝然抹月秕风抹着阎王鼻子沐稷捧袂秋原器狭齐智羣仆入草物舍车保帅食顷四照素手苔茸堂邑探囊坦朴通儒院屠工县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