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渟潴的意思、渟潴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渟潴的解釋

指水積聚處,蓄水塘。 明 歸有光 《奉熊分司水利集并論今年水災事宜書》:“放今年渟瀦之流,備來年洊至之水,亦救時之策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渟潴是漢語中一個較為古雅的合成詞,由“渟”與“潴”二字組合而成,多用于描述水體的靜止狀态或地理特征。其核心含義為水積聚停留形成的池沼或水域,常見于古代文獻及水利相關的語境中。以下從字形、本義、引申義及典籍用例四方面詳釋:


一、字形與字義解析

  1. 渟(tíng)

    《說文解字》釋:“渟,水止也。”本義指水流停滞、靜止不流動的狀态,引申為水彙聚成潭。如《漢書·溝洫志》載:“水渟蓄為陂湖。”

    來源:許慎《說文解字》(中華書局影印本)。

  2. 潴(zhū)

    《康熙字典》引《玉篇》:“潴,水所停也。”指水停聚之地,即天然或人工形成的蓄水池、沼澤。如《周禮·地官·稻人》鄭玄注:“潴,水停之處。”

    來源:張玉書《康熙字典》(同文書局石印本)。


二、合成詞“渟潴”的釋義

“渟”“潴”二字同義複用,強調水體蓄積不流,形成靜止的水域。其具體含義包括:


三、典籍用例與權威參考

  1. 《農政全書》(明·徐光啟)

    “江南地勢卑下,河港渟潴,可築堤壩以蓄清流。”

    來源:徐光啟《農政全書》(上海古籍出版社點校本)。

  2. 《讀史方輿紀要》(清·顧祖禹)

    “汝水渟潴于野,彙為巨浸,民賴其利。”

    來源: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中華書局校勘本)。

  3. 《說文解字注》(清·段玉裁)

    段玉裁注“潴”字:“水聚曰潴,俗作‘潴’,猶‘渟’之俗作‘停’。”

    來源: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浙江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四、近義詞辨析


結論:

“渟潴”作為漢語古典詞彙,精準描述了水停滞積聚的地理形态,兼具實用與文學價值。其釋義根植于《說文》《周禮》等經典,并廣泛見于曆代水利著述,體現了古人觀察自然與改造環境的智慧。

網絡擴展解釋

“渟潴”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tíng zhū(注意部分網頁标注“tīng”為誤讀),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解釋如下:


基本釋義

指水積聚的地方或蓄水塘,常用于描述水利工程或自然形成的水體聚集處。例如,明代歸有光在水利文獻中提到通過調控“渟潴”來應對水災。


出處與用法


相關擴展

如需進一步了解近義詞或例句,可參考權威詞典如《漢典》 或《滬江線上詞典》。

别人正在浏覽...

案法阿容罷輭别筵波累搏殺不瑕長慶插子赤頿抽恸粗活存候鼕鼕鼓斷炊法蠡坊郭封疆大吏高才遠識官粉嘏辭圭筚鍋巴還眺恒牙驩聲胡塞互喪家骥人璧交葛解手嗟痛結葦精鋭井陉口積散可信累路良民證陵陷流感鸾扃孖氈面神經蓬蒿滿徑漂輕骐馵忍虐擅構刹寺慎重歲貢生貪官蠹役體會惕勵踒踻吳大伯五溝瞎榜屑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