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斂翼止飛。《後漢書·馬融傳》:“水禽鴻鵠……戢翮其涯。” 唐 駱賓王 《上瑕丘韋明府啟》:“側聞觸籠戢翮,負垂天而跼影;伏櫪羈蹄,望絶塵而踠足。”
“戢翮”是漢語中較為罕見的複合詞,其釋義可從字源與古籍用例兩個角度解析:
一、字義分解 “戢”在《說文解字》中釋為“藏兵也”,本義為收斂兵器,引申為停止、收藏之意,如《詩經·周頌·時邁》載“載戢幹戈”。“翮”指鳥類羽莖,《說文解字》注“羽莖也”,後引申為鳥翼,如陶淵明《雜詩》有“猛志固常在,骞翮思遠翥”之句。二字組合構成并列結構,字面意為“收攏羽翼”。
二、文獻用例 該詞多見于魏晉詩文,喻指歸隱或收斂鋒芒。如《晉書·宣帝紀》評司馬懿“戢翮潛淵,晦迹待時”,以收翼之态比喻政治韬略;《藝文類聚》引晉代庾闡《藏鈎賦》雲“戢翮栾林,仰慕雲閣”,則借鳥栖林木暗喻士人退居山野的意向。
三、現代釋義 現代辭書《漢語大詞典》(第二版)将其釋為“鳥類斂翅止飛,比喻退隱或潛伏”,《古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補充其可引申為“收斂鋒芒,暫避時勢”的行為狀态。該詞在當代多用于文學創作或曆史研究領域,屬書面雅語。
“戢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古文或文學語境中。其含義可從字面拆分理解:
戢(jí)
本義為收斂、停止,如“戢兵”(停止戰争)、“戢怒”(收斂怒氣)。
翮(hé)
原指鳥羽的硬管部分,代指翅膀,如“奮翮高飛”(展翅飛翔)。
組合義:
“戢翮”字面意為“收起翅膀”,比喻停止行動、收斂鋒芒或歸隱。例如,可用于描述鳥類停歇,或引申為人物隱退、暫停事業等。
如:“戢翮栖雲,不問世事”(收起翅膀栖息雲間,不再過問俗務)。
注意:該詞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涉及古文,建議查閱相關注釋或工具書進一步确認。
襃厲背恩棄義比較語言學采香徑純慤等迹燈盌帝流漿負功伏氣夫皁赓和館地國攜轟駕後腦花宮火計火鳥叫喜教長急繃繃汲路禁奧卷雲冠攫黩絶磵沮撓勒銘愣頭兒青力臣黎地隸配龍門造像買歡美食骈阗屏帷前代謙撝七策五成清甘滑辣青焰人月圓軟媚善宦省聲石濑矢量爽儁書壇睟顔陶郁團書文觌武匿沃焦窩囊肺五純賢言縣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