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斂翼止飛。《後漢書·馬融傳》:“水禽鴻鵠……戢翮其涯。” 唐 駱賓王 《上瑕丘韋明府啟》:“側聞觸籠戢翮,負垂天而跼影;伏櫪羈蹄,望絶塵而踠足。”
“戢翮”是一個較為生僻的漢語詞彙,通常用于古文或文學語境中。其含義可從字面拆分理解:
戢(jí)
本義為收斂、停止,如“戢兵”(停止戰争)、“戢怒”(收斂怒氣)。
翮(hé)
原指鳥羽的硬管部分,代指翅膀,如“奮翮高飛”(展翅飛翔)。
組合義:
“戢翮”字面意為“收起翅膀”,比喻停止行動、收斂鋒芒或歸隱。例如,可用于描述鳥類停歇,或引申為人物隱退、暫停事業等。
如:“戢翮栖雲,不問世事”(收起翅膀栖息雲間,不再過問俗務)。
注意:該詞現代使用較少,需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若涉及古文,建議查閱相關注釋或工具書進一步确認。
《戢翮》是指文學作品或者書畫中有關羽的事迹或形象的描述。它通常用于描述羽毛筆的姿态、筆畫的風格或者書法的特點。
《戢翮》這個詞拆分為兩個部首,分别是“戈”和“羽”。它共有12個筆畫。
《戢翮》一詞最早出現在《漢書·卷十九·張敞傳》中,其中有一句:“劉敬等戰于博望,賀拔參所持筆戢翮。”這句話形象地描述了賀拔參使用羽毛筆戢去筆尖的羽毛的情景。
《戢翮》這個詞在繁體中的寫法為「戢翮」。
古時候的漢字寫法大多較為簡短,同樣,《戢翮》這個詞在古代寫法中也是簡寫的。
1. 他的書法作品質樸而有力,可謂戢翮之作。
2. 這幅畫筆觸流暢,頗具戢翮之風。
3. 他的文章用詞精确,字字如戢翮。
羽毛、戈矛、筆墨、儒士、戰狀。
戢字如戢翮、戢戈矛、戢寫、戢筆鏡。
展翮、舒展、舞翰、翰墨。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