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鼇洲的意思、鼇洲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鼇洲的解釋

傳說中的海上仙山。 唐 黃滔 《秋色賦》:“上澄鵲漢以清淺,東瑩 鼇洲 而渺瀰。” 唐 皎然 《雜興》詩之二:“鶴駕何冥冥, 鼇洲 去浩浩。”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鼇洲(áo zhōu)是漢語中的一個具有神話色彩的詞彙,其核心含義源于中國古代神話傳說,指巨龜(鼇)背負的仙島或神山。以下是詳細釋義:


一、本義解析

  1. 神話地理概念

    傳說渤海之東有五座仙山(岱輿、員峤、方壺、瀛洲、蓬萊),由十五隻巨鼇馱載漂浮于海上。後借指仙境或海上仙島。

    來源:《列子·湯問》載:“渤海之東有五山,……帝恐流于西極,失群仙之居,乃命禺彊使巨鼇十五舉首而戴之。”

  2. 引申為科舉象征

    因“鼇”為神話中支撐天地的神獸,唐宋時期“鼇頭”指皇宮石階上镌刻的巨鳌圖案,狀元立此受诏稱“獨占鼇頭”。故“鼇洲”亦被賦予“文人荟萃之地”的隱喻,如科舉考場或學術聖地。

    來源:宋代《錦繡萬花谷》載:“翰林院學士承旨,立鼇頭。”


二、文學意象

  1. 詩詞中的仙境意象

    唐代王勃《七夕賦》以“鼇洲”喻指銀河仙境:“鼇洲霧阙,接玉樹于星橋。” 柳永《巫山一段雲》亦雲:“鼇洲浪靜,瀛海日融。”

    來源:《全唐詩》《樂章集》

  2. 科舉文化的隱喻

    清代朱珪《題文昌閣》詩:“鼇洲自昔盛文星”,以“鼇洲”代指人才輩出的學府或科舉聖地。

    來源:《知足齋詩集》


三、現代使用與考據

現代漢語中“鼇洲”已罕用,多見于古籍研究與文學創作。其權威釋義可參考:


參考文獻

  1. 《列子·湯問》神話考釋,中華書局點校本
  2. 《錦繡萬花谷·職官類》,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3. 《全唐詩》《樂章集》,文學古籍刊行社
  4. 《漢語大詞典》,漢語大詞典出版社

網絡擴展解釋

“鼇洲”(áo zhōu)是一個源自中國古代神話的詞語,其含義可從以下角度解析:

1. 神話中的地理概念 鼇洲在傳說中是東海中的一座仙山島嶼,常被描述為缥缈奇幻的仙境。唐代詩人黃滔在《秋色賦》中寫道“東瑩鼇洲而渺瀰”,皎然《雜興》詩中也提到“鼇洲去浩浩”,均以文學筆觸描繪其神秘遼闊的景象。

2. 文化引申義 該詞後來衍生出比喻義,代指人才荟萃的傑出之地。例如形容某地聚集了衆多傑出人物,可用“鼇洲”強調其卓越性,類似“群英荟萃”的意境。

3. 構詞解析

注:現代使用中,該詞多出現于文學創作或典故引用場景,日常口語較少使用。

别人正在浏覽...

白閣百結花白義絆惹半文不白辨愬兵蘭嶒嵘承明廬城墉臭蟲刍賤翠嶺簇嶄新待中倒披兌隅放飲煩缪法議趕旱高步給定供飯鈎辀格磔過邊桁渡厚禮黃疸绛仙籍沒擠手捏腳九霞巵決科可逆鵾絃陵嶒淩礫麥頭煤掌慕位凝陰曝背食芹清逈戎麾弱步三三節删治折意詩門實音邃薮碗唇忘恩負義痿黃矹矹武元巷哭閑潤吸儲